80后学茶札记(六)斗胆聊品饮 III

上篇《80后学茶札记(六)斗胆聊品饮II》提到本人对品茶的“恶俗”理解——与品菜无二致,就是“色、香、味”上的综合体会。这篇主要侃侃“香”。关于香气这个主

上篇《80后学茶札记(六)斗胆聊品饮II》提到本人对品茶的“恶俗”理解——与品菜无二致,就是“色、香、味”上的综合体会。这篇主要侃侃“香”。关于香气这个主观的感受,绝对是门“硬功夫”,废话省略,上图先:

有没有懵圈了?刚开始面对如此多种类香型的时候,我真有点想放弃用这些“专业名词”形容茶香的气味了。后来就有了一个偷懒的办法,就是不记香型只记茶区,比如典型蜜香用“景迈香”代替,兰香用“布朗香”代替,樟香用“莽枝香”代替,枣香用“茶头香”代替。讨论香型只能相对不能绝对,同样的景迈,有人觉得是“兰香”型,有人觉得是“蜜香”型。然而,本身就是用类比的方式定义香型,因此准确与否根本不易判断,如果不是强迫症患者,也不必较这个真,个人意见。

倒是香气类别需要说明一下,有时在网络上隔空对话普洱茶香型的话题,口沫横飞,结果人家说的毛茶的原香,而你说的茶汤的气香,他说的是挂杯的杯香,面红耳赤,争论不休,场面倒是热闹了,对于学茶的提高却毫无帮助。

毛茶原香。个人觉得,普洱茶毛茶本身的气味不能给出太多信息。压成饼茶后气味更加弱化。这一方面不似红茶,因为有提香工艺,所以红茶可以在毛茶状态下以气味对茶品作出一些判断,但普洱茶却不同,倒是可以鉴别些异味、糊味、烟味等,对制作工艺做个大致的判断。

挂杯香。温度不同,杯香的程度也不一样,热杯到冷杯,香气会由低沉,内敛,慢慢变成高扬、尖锐,这个大家可以试一下。挂杯香的香气个人觉得都一个样(类似糊豆味),杯香持久被普遍认为是一个好的指标,关于这点,不予置评。

茶汤气香与茶汤汤香。同款茶的两类香气是不是很接近?接近就对了,两个香气实际上都是靠嗅觉感知。举杯闻到的香气是靠嗅觉;入口的茶汤感受到的汤香同样是靠嗅觉,因为香气会随口腔进入鼻腔,然后由嗅觉感知香气。什么?你不信!好吧,试着捏住鼻子,再喝一泡,看看饮茶过程中还能用“嘴巴”感受到香气么?

用汤香分辩茶区是个靠谱的办法,“山头韵”中汤香是一个重要的标识,至于给香气命名分类“捌零后学茶人”真的很不在行。倘若某天在它处饮到蛮砖,我也许会会心一笑,嗯,确实是记忆中的那个蛮砖味儿,8错,8错。

本文来自/捌零后学茶人,经作者授权中国食品安全网(www.food12331.com)转载。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