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篇多干货,有点无聊,大家事先有个准备———
上篇《80后学茶札记(四)斗胆聊品饮I》说到本人对品饮的一个态度——品饮是一件很个人化的事情。一个人喝茶的目的,决定了你将品饮摆在一个什么位置。对于普通茶客来讲,我个人认为只要能分别出这款茶是无毒、无害、无农残的一款茶,基本就可以了。我的经验是,首先你能对不属于普洱茶的异味有个认识,然后对严重喉阻、麻舌有个感觉,再然后就是高农残对身体上引起的各种不适,能有个知觉就差不多了(放心吧,大部分茶都不会这么恐怖啦)。对普洱茶爱好者来说,不管当初是被谁带上道儿的,最终都会回归到“找适口茶”这个目的上来。那么对于一些基本的品饮指标就要有些掌握。如果不幸开始了追山头的不归路,那么距离上山寻茶的艰辛旅程也就不远了。对于经营普洱的买卖人来说(当然,我这里指的是真正从事茶叶买卖生意的人),要求会更高一些。首先要有能力在众多茶样中出挑选出口感不错的茶,其次要对同品质的该类茶有正确的市场价值判断,最后这个判断还要符合当年市场的整体价格的波动方向。
捌零后学茶人倡导的方向当然是简单喝茶。其他像玄学、茶道、茶禅一味什么的都不是一个工科生该感兴趣的事,所以我权当大部分人都属于上述第二类——普洱茶爱好者。那么事情就简单了,作为同样是爱好者的偶,我就斗胆说说自己在品饮中的一些体会吧。
搁在过去,吃茶这事比吃菜高端不了多少,所以跟品菜一样,品茶其实也就是色、香、味上的体会。色:包括茶形、汤色、叶底。
关于茶形的审美,粗俗来说跟美女审美差不多,黑瘦的易武有人爱,肥硕的勐海同样有人爱。近几年开始普及的“普景1号”,芽头粗壮极了,像一把小匕首,如果不品饮只欣赏的话,像极了一款绝世好茶的姿态。
汤色上能看到做工、年份以及是生茶还是熟茶,也有一说能看出茶青品质的(关于这一说,等有了数据再开文讨论,目前还不敢苟同。
浑与不浑,一目了然。做工够细,茶渣、碎茶、杂质就会减少,再过一下静电,去除一下小颗粒杂质,茶汤离“晶莹剔透”就不远啦!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清澈度跟冲泡手法有很大关系,这个以后再讲。
(再次声明,盗图可耻,由于我没有这么多公道杯,大家原谅一下。)
颜色在时间轴上会有如上变化:黄绿色、金黄色、橙黄色、橙红色、石榴红、宝石红、红酒色。熟茶一般直接从石榴红开始。颜色也不是时间的绝对代表,新生茶重泡之下也会呈现深黄色,各大论坛里秀汤色的手法就在于此,嘘~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叶底是可以分辩古树、大树、小树的。但是,请注意这个但是,前提一定是在同一茶区讨论才有意义,因为这样的区别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准,甚至同一茶区的不同寨子之间都会有差异。简单说,就是每天盯着同一片茶地古树、大树、小树冲泡后的叶底,反复看,然后强记忆,一段时间的“强制”学习后,恭喜你,你也能通过叶底辨别树龄大小了,但去到其他茶区请重复以上动作,不要冒然下结论,不然老乡们会不高兴的。哎,个人认为,有这个功夫真不如用嘴巴来辨别,轻松且靠谱。
今天先说这么多,没说完的后续还会写,不过文字学习始终不能代替你嘴巴的积累。开一泡茶,在品饮中学习,在学习中品饮,实践才能出真知,道理随老,却能少走弯路——与君共勉。
本文来自/捌零后学茶人,经作者授权中国食品安全网(www.food12331.com)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