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学茶札记(七)斗胆聊品饮Ⅳ

寻着前文的足迹,今天主要说一下普洱茶之“味”。这个“味”跟嘴有关,网络上各种指标如果全部罗列讨论,相信大家一翻开本文就会没了兴趣。在“简单喝茶”的倡导下,“

寻着前文的足迹,今天主要说一下普洱茶之“味”。这个“味”跟嘴有关,网络上各种指标如果全部罗列讨论,相信大家一翻开本文就会没了兴趣。在“简单喝茶”的倡导下,“捌零后学茶人”擅自做主的选了一些相对容易上手的“味”类指标与朋友们共同交流,希望对大家的品饮能有所帮助。

苦|茶叶中的苦味物质主要有:咖啡碱、可可碱、茶叶碱、花青素类、茶叶皂苷、苦味氨基酸及部分黄烷醇类……当然,这些都跟品饮没有半毛钱关系,一般做提升“逼格”用。普洱茶的苦实际上有很多种,比如寡苦、死苦、药苦、低苦……在这里就不分类了,因为类别太多,并且没有多大指导意义。主流价值观是“苦要能化成甘”,并且这个时间越短越好,甘甜持续越久越好。有些老板会拿回甘做销售说辞,实际上大部分台地茶也能实现这一点,苦化甘是好茶的必要非充分条件(简单说就是好茶必须有,有了的不一定是好茶),也是普洱茶少数能说的清道的明的一个指标,因此被拿来大肆宣讲,但这不应该是一款好茶的全部,语言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有机会能喝足50款以上的普洱茶,相信看官会有所体会。

甘|回甘最常出现的部位在舌尖、舌面、舌根、喉头,经常听茶友评价“这款茶回甘比较靠后”实际上就是指回甘在舌根及喉头的位置得以体现。甘甜大部分人都喜欢,对这个指标都有好感,至于在一款茶中能占到几分,看官自行打赏。

涩|茶的涩感是因为含有茶单宁。普洱茶新茶基本都涩,适当的涩口不能说明茶质有问题,比如经常听到的“勐海苦,临沧涩,思茅淡,易武柔”。本人喝过一款伪“邦崴”古树大饼,500克之重,老板娘冲泡手法已算老道,但无奈于茶的涩度太高,三开下去,已经丧失了味觉——嘴巴被“糊”住了。这种强涩的体验,本人至今难忘。极度的涩还会引起锁喉甚至干涸感,相信茶友们都不会喜欢这种感觉。

甜|普洱茶内的单糖、双糖含量越高越容易感觉出茶汤甜度,“甜”和“甘”不是一个指标,这个要注意区分。

生津|不是一种味道,但是能很直观的感受到,部位有:两颊生津、舌面生津、舌底鸣泉。个人对生津的解读是——让饮茶变得更有趣,仅此而已。

另外还有一些指标,不是那么的直观,很难用语言准确表述,但却是老茶客衡量茶品的重要指标,在这里也要提它一提。

饱满度|饱满度很好的形容了茶汤的充实程度,一般用厚度表述,厚度直接影响了茶汤的综合口感,恶俗点来说就是雏鸡炖汤与老母鸡炖汤的区别。经常听到茶客说到的“茶汤太薄”、“茶汤厚实”就是在说饱满度这个指标。

喉韵|喉韵就是茶汤在饮茶人喉部施加的持续影响,比较常见的有“甘、润、燥”。甘、润就不说了,大家应该都喜欢,燥当然不舒服,不理解的话可以试一下刚出堆的熟茶。

陈味|陈味是个什么味,我真不知该如何表述,因为它根本不是一种确定的味道,说到陈味就要跟霉味、仓味、渥味、灰味区分开来,主观来说,以上味道都很不舒服,而陈味则内敛、自然、醇厚、干净,(能力有限,只能表述到这个地步了。)新茶易得老茶难求,所以这个陈味甚至陈韵的积累可能更需时间和缘分。

茶气|这是茶质对于饮茶者身体造成的影响,没有传说中那么邪乎,同一款茶,有时饮后能带来发热,出汗,暖胃,气胀之感,择日再行冲泡,这种种体感又都找不着了,对我来说一款茶的茶气远没有他的苦、甘、涩、韵这些指标来的那么稳定。个人觉得,能产生体感,这个顶多算是品饮乐趣,不应该是衡量标准。

水路|对不起,又要歪理邪说了。水路最细的时候其实是只有水没有茶的时候。不要惊讶?!自己做冲泡对比,相同温度,相同水质的情况下,还有比纯水水路更细的么。我个人认为,有了这个标准,我至少能与纯水水路作对比的情况下判断这款茶的水路粗细程度,而不是每次都去做对冲试验,很麻烦的好不好。

最近回看了一下之前的札记,感觉文字可读性慢慢提高了,也能把想说的话说清楚了,可是越看越觉得有一个大大的不如意——实例太少。这对于学茶互交流来说是一个障碍,虽然我们承认图文不能代替品饮,但毕竟有了实例和图文,文字交流才更加生动,这就像为什么各大论坛“晒文字”的点击率远没有“晒叶底”的来的多。对于这一点,我已痛定思痛,幡然悔悟,最后决定——找一间房子,成立“吃茶社”。在里面,可以和朋友们潜心开发普洱茶品饮的各种乐趣,成果会在随后的札记中发来与君共享,不正确的请赶紧指正,有意思的请点赞鼓励。

PS:“吃茶社”这事儿我跟几个朋友略提了一下,得到的统一回复是——请备一张自动麻将桌,谢谢。

我~擦~嘞~

本文来自/捌零后学茶人,经作者授权中国食品安全网(www.food12331.com)转载。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