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迁的菜市场

原标题:变迁的菜市场 移动支付、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科技的快速迭代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迁,它不仅发生在智慧城市、出行、通讯等领域,即使是被认为最传统的消费领域,其行

原标题:变迁的菜市场

移动支付、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科技的快速迭代让人们的生活方式在不经意间发生着变迁,它不仅发生在智慧城市、出行、通讯等领域,即使是被认为最传统的消费领域,其行为方式也正发生着快速的变化,而今年疫情的发生又让变化进一步加速。

广州市肉菜市场协会最近向媒体透露,广州共有菜市场620余家,每年会有5家左右的菜市场消失,而今年电商超市和社区商超的异军突起,菜市场这个过去市民几乎每天都逛的地方,不经意间发生着角色变换。

11月6日傍晚,越秀区竹丝岗大马路的路中间停着一辆大吊车,在吊车旁边,东山口农林下路综合肉菜市场刚刚被拆除,曾经,这里是广州市的第一个室内菜市场。今年受疫情影响,人们买菜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记者调查发现,不仅仅是农林下路综合肉菜市场,其他一些广州菜市场正或多或少地进行着转型。

买菜习惯在悄然中改变

年初的疫情让越来越多人尽可能待在家中,养成了线上买菜或在社区商超就近买菜的消费习惯。

海珠区聚德西路大塘路口的恒丰菜市场一共有几十户档主。走进市场,记者发现四五个贴有“旺铺转租”的摊位。

梅姐是原摊主的表姐,她和另一位堂弟一同在恒丰菜市场内卖猪肉。“卖肉还是比卖菜好一点,我家就住在聚德小区附近,如今小区内开了生鲜商超,卖水果也卖菜,我们的生意相比以前是差了,所幸周边的小区和学校还有一些固定的客源能维持生意。”梅姐告诉记者。

而在大学城的贝岗菜市场,菜市场的小贩秦姨告诉记者,今年的生意明显下滑了,“最主要是受疫情影响,我们这里大学城的学生上半年都没有返校上课,老师也没回来,原本贝岗村里的很多租客也退租了,客源减少是一个大问题,而村民们因为疫情也开始选择网购生鲜。”

销售渠道的变化是一方面,人们的饮食习惯似乎也发生着变化,一家食品公司的老总告诉记者:“在便捷食品方面销售异常火爆。我们做的是冷冻汤面、烤牛肉卷等食品,这些食品在线下、线上渠道都有爆炸式的增长,销量翻了将近5倍;而到了本土疫情基本控制住之后,这个销售数据也没掉下来。我们也在反思,这次疫情对中国民众的饮食习惯和消费模式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们在家里面也可以吃到很好的东西。”

菜市场转型:提升环境

记者发现,还有一些菜市场正在积极探索转型,力图用更好的环境吸引顾客。

记者看到,位于珠江新城的猎德新街市,就曾进行多次改造升级,目前已成为广州改造标准最高的肉菜市场和样板市场:商场内设置有电梯,一共两层楼,其中一楼为肉类生鲜,负一楼为菜类市场,市场内还设置有线上电商平台,摊贩可自行选择入驻。但据市场内摊贩介绍,线上平台上的客源依旧占少数,而线下采购的客源则主要以当地的居民以及在附近工作的白领为主。

记者采访时发现,尽管依傍住宅区、写字楼,能让猎德新街市保持一定的客流量,但由于铺租压力,加上其他电商平台的冲击,近一年这里的生意也冷清了不少。

“像我们家平时只有在买一些比较急用的东西时才会去猎德新街市。”居住在猎德村复建房的女孩梁嘉欣告诉记者,居住在猎德村的不少退休老人家,喜欢坐车去其他相对便宜的菜市场买菜,而她自己还是会喜欢在线上平台买菜。

在猎德新街市内,大部分摊贩是外地人,谭伯是为数不多在市场内卖生鲜的猎德村本地村民。“现在留在这里的都是‘老骨头’啦。”谭伯开玩笑说,“我们这里有100多个档口,现在空着的档口就有十几个,有些人亏本后就走了。”

也有一些菜市场选择了退出。原本位于农讲所地铁站附近的德政中街肉菜市场,2013年由于业主方收回地块而被拆除。记者发现,目前附近还保留有荣华肉菜市场和永胜肉菜综合市场,距离此前的德政中市场约一公里的距离。

而当地的部分市民习惯搭乘地铁前往沙园菜市场购买蔬菜生鲜商品,林婆婆今年70岁,她告诉记者:“我们喜欢去沙园,那边的选择多、价格便宜,加上地铁票免费,坐地铁去那边比走路几十分钟到周边菜市场还方便一些。”

对于在菜市场卖菜,摊贩们自己心里也有一杆秤,就像恒丰菜市场的摊主梅姐说的:“卖菜不可能卖一辈子的。等我们老了,孩子长大了,我们就自然不干了呗。”

菜市场是老人社交场所

尽管时代洪流滚滚如潮,但记者发现,在“老派”的菜市场中,那份烟火气仍是其他渠道难以比拟的。

在采访恒丰菜市场后,记者在一家潮汕牛丸店门口休息,在与老板攀谈半小时后,老板说:“在大城市中,商场和超市固然需要,但这里更多的还是普通老百姓,他们需要的不仅是高大上,还有便宜、方便和人情味。”

江西人登叔今年50多岁,在广州已经落地生根的他,如今盼着早日攒够退休费,“我一开始搬砖,再后来卖菜。我在农林菜市场卖了三十年的菜。”对于菜市场的拆迁,登叔觉得有些可惜:“菜市场其实对于老年人来说就是一个交流的场所。老年人不像年轻人一样每天通过网络聊天。对于我而言,卖菜一方面是为了维持生计,另一方面也是交朋友,在这里我的熟客太多了。”

龚婆婆就住在农林菜市场后面的一栋小区里,她是广州本地人。尽管平时不需要买菜,但龚婆婆却总是喜欢跑到菜市场门口坐着和摊主们聊天。她说:“在菜市场卖菜的,都是外地人居多,但由于生意需要,大家都能说得一口流利的粤语。我去买菜会感到特别亲切。”

专家意见:

菜市场也要转型 找到差异化优势

暨南大学经济与社会研究院刘诗教授称:“菜市场对于城市的作用是多方面的。第一,它是一个公共设施,可满足周边市民的日常生活需要;第二,它代表了一个城市的文化,每个地方的菜市场从商品到销售手段和摆设,都是有地方特色的;第三,菜市场也可以被视为一个社交场所,就跟公园一样。而在国外,菜市场还有可能会被打造成一个城市名片,类似于跳蚤市场、集市等。我们可以用大型超市类比菜市场,可以看到,即便如今电商如此成熟,但超市并没有消失,因此我认为菜市场也不可能消失。但是如果想要长期存在,菜市场肯定需要转型,从而找到跟网上买菜的差异化优势。” 刘诗认为,如今菜市场这一传统行业的发展障碍,除了网络平台冲击和人们生活购物习惯变化之外,还包括菜市场自身经营的存在问题,如成本高、非规模经济存在低效率、可替代性强等。因此,如果菜市场想要生存下去,转型必不可少,而其转型方向也像大型超市一样,一方面会与网络购买平台协同,担起一部分存储功能;同时也需要保留并放大菜市场原本的城市文化、社交场所、休闲等差异化功能,也由此对菜市场的升级改造提出要求:不仅在硬件上需要有升级,形成如猎德新街市那样的“新型菜市场”,同时还需要培养“新型摊贩”,这就需要政府或者是一个强大的组织机构、企业去为想转型的摊贩提供再培训的机会,而对于想要转行的摊贩,则需要提供一些信息资讯来帮助其再就业。 “当然,这个过程当中,我们一方面要充分地给他们不同方向的选择,但同时也不能过于超越市场化力量地去给予保护,只有这样才能推动转型,实现可持续发展。”刘诗说。

而国家社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武文杰教授则表示:“从短期来看,就目前城市居民的消费习惯而言,传统农贸市场仍然占据着居民生鲜消费的很大比重,尤其是对于年纪比较大的人群来说,他们已经习惯于在距离家比较近的菜市场采购食材。一方面是由于传统观念认为菜市场代表着新鲜、便宜、可挑选、可议价、离家近等优势,另一方面菜市场也代表着一种市井文化,是老一辈生活方式的一部分,是居民和城市之间某种情感上的纽带。大型超市,包括一些生鲜类超市在商品种类、价格、配送服务等方面都具有很大优势,但是仍然无法完全替代传统的菜市场。从长期看,菜市场也未必会消亡,因为中小城市和大城市的情况不同,因此未来菜市场的变迁主要还是要看这个行业转型的成功与否,更多变化可能是体现在菜市场的空间布局、体量大小和存在形式等方面。” 武文杰教授认为,目前传统菜市场不论从商品质量、价格、环境、便利性等各方面讲,都未必具有优势,但影响其生存的最根本原因是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变化,“尤其在像广州这样的一线城市,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会让传统菜市场的受众和需求变少,因此菜市场的升级改造非常必要。一方面要发挥比较优势,例如在便利性方面,布局上要紧邻居住区,并且可以为周边居民提供送菜上门的服务等;同时,要针对目标客群提供更加周到便捷的服务,通过建立情感联系形成消费依赖。另一方面要尽量弥补传统菜市场的短板,实行规范化管理,优化购物环境,丰富商品种类,打造新型菜市场。此外吸引年轻群体加入也是必要的,因为年轻人可以将更多现代的元素引入传统行业,激发传统行业的创新活力。”(记者 程依伦、武威)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程依伦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