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部分投资者空生猪期货的收益很可观。不过,今年生猪现货价格的下跌,也让不少市民实现了大口吃肉的自由。”一位投资者告诉记者。
生猪现货价格从1月中旬开始持续下跌,累计跌幅达57.8%,期货主力2109合约价格自5月份开始大幅下挫,累计跌幅达41.3%。
光大期货农产品分析师吕品认为,期现下跌时间不同步的主要原因是年初局部生猪疫情的暴发,导致市场对于今年5月份猪肉供给情况产生担忧,因此在1—5月份生猪期价保持坚挺,但是由于生猪存栏量的超预期恢复及出栏体重的大幅增加,使得猪肉供给充裕,供给担忧被证伪,5—6月份期价开始大幅补跌,主力2109合约基差也修复至2000—3000元/吨。这一基差水平依然反映了市场对于随后需求旺季猪价反弹的预期,但8月全国新冠疫情有所抬头,各地雨水天气偏多,造成市场对物流运输的担忧,养殖户恐慌性抛售,叠加需求端未见明显起色,现货价格持续低迷。8月中旬,2109合约临近交割,在基差修复的作用下,本周2109合约再次大幅下挫,目前基差已修复至-600元/吨左右。
“近期国内生猪市场行情波动较大,整体来看,在去年年底猪价给出一个高点后,便迎来持续性的下跌行情,如果从年前35元/公斤左右的高点来看,猪价下跌大约20元/公斤,而期价也基本腰斩。”银河期货生猪研究员陈界正说。
据了解,生猪期现双跌本身也是因产能恢复进度较快所致,可以看到年初至今,全国生猪出栏同比大增,6—7月以来更是超过2017年同期水平,加之今年生猪出栏体重较大,因而整体猪肉供应是比较宽松的,这直接导致了猪价的持续下跌。
“截至7月底,全国生猪存栏同比增长31.2%,其中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增长24.5%,已经恢复至正常年份水平,我国生猪存栏量、出栏量的顺利恢复,是生猪价格持续下跌的最主要因素。”吕品说,此外近期东北部分地区牛猪出栏量的增加,加之前期抛售的猪肉仍囤积在市场中间,冷库还有大量冻猪肉等待出库,导致市场供应相对过剩,屠宰企业压价收购,给生猪市场带来较大压力。同时,高温天气持续,且多地因为新冠疫情而限制聚集性用餐,造成终端消费增长受限,使得近期猪价反弹乏力。
吕品告诉期货日报记者,通过多家上市企业半年业绩预报数据推算,市场普遍育肥成本在16元/公斤左右,按照目前生猪现货价格计算,大部分企业及养殖户处于亏损状态。其中,外购仔猪自2月末开始亏损,而自繁自养自6月中旬开始全面亏损。叠加近期饲料价格上涨的因素,养殖企业经营日益艰难。
高供应、弱需求,规模企业和散养户深度亏损仍然是当前行业的主要写照。7月以来,国家前后3次收储共5万吨冻猪肉储备,并指导各地同步收储,同时发布了《关于促进生猪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诸多措施有效遏制了生猪价格过快下跌的势头,猪价较前期低点回升15%以上,猪粮比价也在短暂跌破5:1之后迅速回升,最新猪粮比价已回升至5.71:1。
国家发改委:综合施策缓解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压力
8月17日,国家发改委举行8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发改委新闻发言人孟玮在发布会上表示,国家发改委将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综合施策缓解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压力,落实各项降成本政策,增强中下游制造业企业投资动力。
孟玮介绍,按照国务院常务会议关于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的部署,国家发改委会同国家粮食和储备局,分别投放了2批次国家储备铜铝锌,共计27万吨。从市场反应看,相关企业积极参与竞买,成交价均低于市场价格。目前来看,两轮储备投放基本实现了预期目标,社会各界普遍反映,储备投放体现了国家确保大宗商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的决心信心,引导了价格预期,缓解了部分行业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压力。她表示,下一步,国家发改委将持续关注大宗商品价格走势情况,统筹利用好国内国外两种资源,综合采取多种措施,包括加大增产增供、适时储备投放、加强进出口调节、加大市场监管力度等,切实做好大宗商品保供稳价工作。
关于猪肉价格,孟玮说,7月份以来,为应对生猪和猪肉价格过快下跌,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合计挂牌收储5万吨中央冻猪肉储备,并指导各地同步收储,稳定市场预期。这些政策措施有效遏制了生猪价格过快下跌的势头,生猪价格出现明显反弹。目前,价格较前期低点回升15%以上,猪粮比价也在短暂跌破5:1之后迅速回升,8月9日至15日已回升至5.71:1。
“虽然前期生猪价格下降对养殖利润产生了一定影响,但国内生猪产能总体恢复势头良好。据监测,截至7月底,全国生猪存栏同比增长31.2%,其中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增长24.5%,已经恢复至正常年份水平。未来一段时期,随着消费趋旺,生猪养殖利润可能逐步回升,将在一定程度上提振养殖场和养殖户的积极性。”孟玮表示,国家发改委将持续跟踪生猪、能繁母猪存栏变化与猪肉价格走势,及时预警提醒,积极引导养殖场户合理安排生产,按照猪肉市场保供稳价工作预案规定,加强市场调节,防止生猪和猪肉价格大起大落。
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二级巡视员辛国昌介绍,受到生猪价格下降影响,7月份全国能繁母猪存栏量环比下降0.5%,结束了连续21个月的增长,养殖结构趋于优化。据监测信息显示,7月份生猪存栏量还在惯性增长,但是增幅连续5个月收窄。7月份环比增长0.8%,但能繁母猪存栏量7月份环比下降了0.5%,这是连续21个月增长之后首次出现下降。
辛国昌表示,目前生猪生产已完全恢复,6月末全国生猪存栏量4.39亿头,恢复到2017年年末的99.4%;其中,能繁母猪存栏量4564万头、恢复到2017年年末的102.1%。供应增加、猪价回落,目前全国生猪价格比本轮“猪周期”最高价下降了50%以上。养殖利润持续收窄,不少养殖场(户)加快淘汰低产母猪,优化猪群结构。在市场的作用下,大家开始调整生产节奏,以质换量,加快淘汰低产母猪,从母猪存栏结构看,留下的都是高产母猪。
“近期主要是因为部分地区新冠疫情及雨水天气的原因,使得需求恢复未如期而至。未来一段时间,疫情消散、气温降低后,随着消费趋旺,猪价小幅反弹是可以期待的,届时养殖利润也可逐步回升至成本线以上,但是猪价趋势性的反转向上的基础暂不存在,养殖户亦当跟随市场有序出栏,切忌盲目压栏。”吕品说。
在陈界正看来,鉴于当前能繁母猪产能仍然较大,猪周期仍处于探底状况。近期期货盘面一路下挫,整体来看,盘面较国内生猪现货仍有一定幅度的升水,加之接货成本也相对较高,近期华东、河南、湖北多地都出现注册仓单,多头接货压力明显较大,这也导致了近期期现回归压力较大,2109合约单边持续下跌。后市生猪供应仍然比较宽松,加之季节性需求淡季影响,10月以前全国猪价都难出现企稳,后续可能仍有一定下行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