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8日,农业农村部发布消息,7月份以来,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全力做好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突出抓好早稻抢收和中晚稻抢插,持续推进生猪生产恢复,努力保障“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农业农村经济运行总体良好。
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有关负责人分析指出,农业农村经济克服了新冠肺炎疫情和洪涝灾害等影响,延续向好态势。
数据显示,农业投资继续保持回升态势。1~7月地方政府专项债用于农业农村规模超过900亿元,高标准农田、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等加快建设。第一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9806亿元,同比增长7.7%,连续2个月正增长,其中畜牧业投资同比增长59.2%。
洪灾没有逆转早稻增产趋势
今年入汛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入梅时间早、持续时间长,降雨分布广、累计雨量大,部分地区发生较重洪涝灾害。汛情发生正值早稻灌浆收获、中稻田间管理和晚稻育秧移栽的关键时期,给水稻生产带来不利影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灾害发生后,农业农村部组织水稻专家进行实地调研,评估灾害影响。全国农技中心副主任王戈介绍,从实地走访和调研看,今年汛情区域相对集中,受灾程度最大的是早稻,一季中稻和双季晚稻也受到不同程度影响,但由于种植面积扩大、技术保障增强等因素,水稻有望灾年实现丰收。
王戈表示,从早稻生产情况看,洪涝灾害导致局部地区早稻田块无法及时收获,倒伏和穗发芽现象严重,单产受到一定程度影响,但没有逆转增产的趋势。主要原因在以下三点:
一是早稻主产区面积大幅增加给早稻受灾腾出了空间。据调查,今年湖南、江西、广东和广西4省(区)早稻面积明显增加,比2019年增加约470万亩。
二是早稻群体构建合理。今年早稻生长期间,前期气象条件总体有利,温光水等资源匹配较好,秧苗素质好,具备丰产基础。
三是技术保障增强。我国超过1000万亩早稻种植的省份共4个,广东、广西两省(区)受洪涝影响不大,湖南、江西两省受灾较重,受灾区域以沿江沿湖地区为主。这些区域历史上灾害频发,抗灾减灾意识较强。
王戈表示,近年来,随着规模化经营主体增多,集中育秧面积不断扩大,烘干设备数量不断增加。集中育秧大幅度提高秧苗质量,提高作物本身抵御灾害能力;烘干设备为早稻抢收提供保障,大幅度降低灾害损失,使灾年夺丰收成为可能。
此外,农业农村部发展规划司前述负责人还表示,秋粮作物长势较好。东北玉米大部分处于吐丝至灌浆期,大豆处于结荚期,水稻处于齐穗至扬花期,长势总体好于上年。黄淮海地区玉米大部分处于大喇叭口期至抽雄吐丝期,长势正常。洪涝灾害对中晚稻生产影响总体有限;双季晚稻抢插抢栽加快推进,目前已完成九成以上。
生猪恢复势头持续向好
畜牧业方面,生猪恢复势头持续向好。7月份能繁母猪存栏环比增长4.0%,连续10个月环比增长,同比增长20.3%;生猪存栏环比增长4.8%,连续6个月环比增长,同比增长13.1%。
这是自2018年4月份以来生猪存栏首次实现同比增长,也是继6月份能繁母猪存栏同比增长后,生猪产能恢复的又一个重要拐点。
日前,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按照生猪生产的周期性规律,产能恢复过程首先是能繁母猪存栏恢复增长,之后是生猪存栏恢复增长,然后是出栏恢复增长。“生猪存栏同比增长,预示着5~6个月后生猪出栏量也将实现同比增长,将从根本上扭转市场供应偏紧的局面。”
该负责人介绍,养猪场户补栏增养势头较好。据农业农村部对全国规模猪场全覆盖监测,7月份有2916个新建规模猪场投产,今年以来新建规模猪场投产累计已达9093个,去年空栏的规模猪场已有11202个复养。散养户补栏积极性进一步恢复,4000个定点监测村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连续6个月增长,养猪户占全村总户数的比重为8.3%,较2月份的历史低点上升0.7个百分点。
谈及南方洪涝灾害对生猪生产的影响,该负责人表示,由于生猪养殖的设施化程度较高,洪涝灾害对生猪生产恢复的影响总体不大。“但灾后发生动物疫情的风险增加,局部地区新建和改扩建猪场建设进度因灾有所放缓,灾后生产恢复任务较重。”
据了解,2月中旬至5月底,猪肉价格连续3个多月下降。进入6月份,受新冠肺炎疫情稳定控制后消费拉动、季节性消费增加等因素影响,猪肉价格再次上涨。随着生产进程恢复加快,最近两周涨幅明显收窄,7月份最后1周涨幅为0.7%,8月份第1周涨幅为0.9%,8月份第2周持平止涨。
该负责人表示:“总的来说,近期猪肉价格涨势开始减弱。综合考虑生猪生产逐步恢复和猪肉消费需求释放等因素,预计三季度猪肉仍将呈现供应偏紧、价格高位震荡的局面,随着上市肥猪量的持续增加,四季度供需关系将进一步缓和,价格再继续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该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切实抓好灾后生猪疫病防控和生产恢复,确保2020年底前全国生猪产能基本恢复到接近常年的水平,明年完全恢复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