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视频日志:当今农村的“新农具”

原标题:“三农”视频日志:当今农村的“新农具”(网络文化关键词) “三农”视频日志充满着创作者自我呈现和自我发展的烟火气,构成了鲜活生动的时代风景 乡村题材作品一直是文艺创作的重要内容。中

原标题:“三农”视频日志:当今农村的“新农具”(网络文化关键词)

“三农”视频日志充满着创作者自我呈现和自我发展的烟火气,构成了鲜活生动的时代风景 

乡村题材作品一直是文艺创作的重要内容。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有关于农事的古老吟唱。此后,无论散文中的“世外桃源”,诗歌中的“悯农感怀”,乃至小说中的“乡愁故土”,影视剧中的“平凡世界”,乡村题材文艺创作都呼应着社会与时代的变迁。当下,一种新的文化形态――“三农”视频日志正在蓬勃发展。

“三农”视频日志以农村、农业、农民为题材,内容大多是对农村生产、生活和生态的日常记录。近年来,“三农”视频日志“长势喜人”。2019年,仅一家媒体的客户端,“三农”类内容累计阅读和播放量达700亿次,拥有100万以上粉丝的账号超过100个,拥有10万以上粉丝的账号超过1000个。“三农”视频日志的迅猛发展势头来自于:一方面,信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互联网经营模式不断发展,推动了农村原生态影像创作与互联网内容生态的结合;另一方面,伴随网络视听用户群不断壮大和受众喜好的垂直细分,在自然地理、生产生活、风俗文化上颇为独特的“三农”“原生态”题材,受到大众广泛关注。此外,线上内容生产为农副产品销售进行引流,提供了可观的经济收入和持久的生产动力。从更高站位来看,生态文明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国家发展战略为“三农”视频日志提供了“最强背景”,内容建设和电商扶贫于此形成强大汇流。

乘着农村改革发展的东风,“三农”视频日志逐渐找到将农村资源进行视听转化的正确方式。创作者们从当地生态、生产、生活和文化资源中取材,生动呈现山河美景、多彩民俗、绿色食品、乡野乐事等看点,让“三农”成为拥有“美食”“生活方式”“旅行”“非遗”等潮流标签的新时尚。

“三农”视频日志给人的感觉往往淳朴可亲。这不仅体现在内容上的返璞归真,也表现在美学风格上的“原生态”――拍摄是生活“实拍”,影像生产方式趋向“零添加”。比如,某短视频平台上一个粉丝近1500万的账号,每期内容都是一位普通农妇制作特色食物。跟《舌尖上的中国》等专业美食纪录片相比,这些视频日志拍摄方式非常简单,内容只有做饭和吃饭,场景无非厨房和农家院子,影像仅仅是几个固定的长镜头拼接而成,很少有推拉摇移等镜头语言,更不用说充满文学气息的诗意旁白。但真实的生活场景、粗粝的视频画面让观众仿佛回到自己的童年,回忆起妈妈尽己所能为家人制作美食的动人场景。没有受过专业培训而拍摄成的视频内容,并非“劣势”,反而成就一种独特的美学风格,更易于建立创作者和粉丝之间的信任和情感联系。

不仅如此,这些本来是农民或返乡创业青年的创作者们也提供了观察当下乡村的别样视角。在过去的乡村书写中,创作主体往往是职业的文艺工作者,农民只是被书写的对象。但“三农”视频日志的创作者,生于斯长于斯,尽管拍摄工具并不专业,拍摄技巧也没那么娴熟,但拥有对这片土地的细致观察和浓厚情感,这种真实的力量仍然打动人心。除更全面展现乡村生活外,“三农”视频日志的创作者们也更有动力通过视频日志这一抓手,把网络内容生产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重新激活更多乡村资源。例如,截至目前,某短视频平台,有超过1000位“三农”创作者开通小店,小店年总成交额超过2亿元,其中30位创作者年成交额超百万,有的累计为家乡卖出水果800万斤,为1200多户农户和贫困户增收400多万元,有的将线上的组织能力转化到线下,联合当地村民建立以农产品生产和供销为主业的农业合作社……互联网与乡村“链接”越来越广、越来越深,“三农”视频日志也因此被称作当今农村“新农具”。

通过“三农”视频日志,人们感受着当下乡村社会自强不息、开拓进取的精气神,更多人才和资源也将由此投入新时代乡村建设中去。“三农”视频日志充满着创作者自我呈现和自我发展的烟火气,构成了鲜活生动的时代风景。


《 人民日报 》( 2020年12月01日 20 版)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