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藏中的普洱茶,雨季过后常常出现受潮、霉变、感染异味的现象,必须进行及时的干燥处理。
据试验,把相当干燥的茶叶露置于室内,经过一天,茶叶的含水量可达7%左右;露置五六天后,则上升到15%以上。在阴雨的天气里,每露置一小时,含水量就会增加1%。在气温较高、适合微生物活动的季节里,茶叶含水量超过10%,普洱茶就会发霉而产生“霉变”。
如云南夏季高温多雨过后、沿海和内陆地区高温多雨后,很多家庭收藏的普洱茶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受潮、霉变现象,甚至因室内空气湿度大,室内气味排除慢而使茶叶感染异味。
因此,当遭遇高温多雨天气时,普洱茶收藏爱好者应特别注意观察藏品的变化,严禁普洱茶霉变。除增加藏茶室环境的通风透光,加速空气流通,尽量降低室内温度外,对于受潮尚未发生霉变的普洱茶,应及时转移到干燥的环境里存放;对于已经发生霉变的普洱茶,应设法进行晒、烘烤、焙干等干燥处理,处理后的藏品,应转移到阴凉干燥的环境下储藏。
1、轻微受潮的普洱茶
趁还没有出现霉点时,挑几个艳阳天,把茶拿到通风透气的地方,利用自然风散去闷闷的霉气。
2、受潮起白点的普洱茶
可用干净的布拍打,再放到通风透气的地方数日,散去霉味。也可用稍湿的布擦拭白点后,用吹风机的温凉风吹去湿气,再放到通风透气的地方数日。(如果受潮严重,只能忍痛不要了)
3、受潮起白毛的普洱茶
可用家里的电饭锅蒸一些水,利用水蒸汽将饼茶稍蒸软,再用干净布子擦拭掉白毛,之后再稍蒸去霉味,然后放在通风干燥的地方等待饼茶水分褪去。一般放置到手捏茶叶可以轻易碾碎为宜。
4、如果普洱茶受潮到已经长成了绿霉、灰霉或者黑霉
建议直接舍弃。此类普洱再饮用,会很不利于人体健康,带来很大伤害,切不可留恋。
也有茶友专门做过实验,对于受潮的普洱茶,拿回茶厂专业烘干当然是最好的选择,做为一般家庭用微波炉轻微烘干也还可以,要注意微波炉要擦干无异味(切忌用大火、猛火烘烤)。
微生物的繁育的结果对于在发酵的茶品来说不见得都是毁灭性的破坏,有些可能却有利于茶品的。比如微霜状的“白霉”,在普洱茶里有“贵族之霉”的美誉,经干燥退霜处理一段时间后,茶品滋味醇和、甘滑度明显增强。黄色的"金花霉"数量多少,历史上曾作为“老青茶”品质鉴定的重要指标。但黑色的霉变对茶品却有不利的影响,常有"麻,挂喉,叮喉"感,使人不悦。
不过话说回来,对于发生“霉变”的普洱茶,还是要持谨慎的态度,倡导以食品卫生的安全性为原则,未经适当的处理,切勿草率饮用。
防潮储存?小技巧
1、竹炭包
家挺少量存茶(几饼或是几块)
可用干净无异味的牛皮纸袋密封好,再放些干净的竹炭或木炭,炭要用麻布袋或无纺布袋装好。
竹炭、木炭可防潮湿,还可去除异味。
竹炭包一般超市即可购买,每月拿到室外暴晒个2-3次,可循环利用。
如果是拆过的或者将要喝的茶饼,可以小心松开成小片,用棉纸或者无味道的纸包住,放入陶罐、瓷罐、锡罐、铁罐等储存。
注意
回南天期间,不建议用紫砂缸保存茶叶。回南天是对我国南方地区一种天气现象的称呼,通常指每年春天时,气温开始回暖而湿度开始回升的现象。回南天里,空气湿度大,而紫砂缸的缸壁温度一般会比周围温度低,当空气中大量的水汽遇到较冷的紫砂缸外壁时,容易在表面形成水珠并附着其上。紫砂缸的透气性较好,在此情况下,部分水分就容易向内侵袭渗透,使茶叶受潮。相比较来说,陶瓷容器密度要高些,外层还有透明釉,透气性小些,所以可以改用大的陶瓷缸置放。
2、纸箱密封;离地、离墙
数量较多(一两筒、两三提的存量)
(1)要生熟分开,再装入纸箱密封存放,食品专用纸箱为佳;有笋壳或纸质品原包装的,不必拆掉,原封不动保存。
(2)然后选择一个固定放置的地方,建议尽量往高处放置,放于干燥、无异味、无阳光直射的柜子里或是架子上。
(3)如果是放在地面的话,需要用工具垫空,不要直接放在地面上,也不要直接挨着墙壁、天花楼板等易湿难干的水泥结构,与墙面及地面距离最少10-20cm。如果担心箱子内部受潮,可以买些食品级防潮剂一起放入。
3、避开窗;抽湿;寄存
大量,如成件储存
(1)最好辟出专门的房间或仓库存放,并在房间的四周放置适量的活性炭和生石灰。
(2)生石灰每平方米5斤左右即可,活性炭每平方米3斤左右。放置普洱茶的地方,都有些最基本的要求,如与异味隔离,不靠近厨房、浴室,不可以在卧室;
(3)大件量储存普洱茶的地点,还要尽量选在2-3层以上,不要选在一楼。
注意
回南天期间,要紧闭储茶房间或茶仓的门窗,避免经常打开,因为门窗一旦打开,潮气进入,室内外的湿度很快就会平衡,而回南天室外空气湿度往往要到90%以上。如果放置茶叶的木架因空气潮湿而吸水,需改换铁架置放。
(4)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备上湿度计和抽湿机
一般来说,空气湿度在75%(高湿度)以下,可认为是存茶的相对安全湿度。如果存茶空间内湿度高于75%(人体舒适相对湿度在40%到65%之间,75%的湿度时人体会有明显感觉),就要采用空气抽湿机抽湿或打开空调的除湿功能了。
特此声明:本文系中国食品安全网独家整理发布,未经授权,禁止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