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茶叶从种植到销售中间有诸多的环节;从生产到流通茶叶要经过诸多的工序,其中的每一个环节和工序都能决定最后茶叶成品的品质。要呈现出茶叶最好的品质应特别关注如下几个因素。
一、栽培环境:包括茶园土壤PH值、土壤有机质含量(肥力水平)、土壤团粒结构、有益矿物质含量、海拔高度、地理纬度、茶园朝向(阴坡与阳坡)和茶园的生态环境。例如同地域不同的海拔高度温度就不一样,地理上每上升一千米,温度降6摄氏度,所以高海拔地区的茶树生长速度就稍慢,同时由于高海拔地区昼夜温差大,茶树的干物质积累较多,所以高山茶的风味(茶韵)一般较台地茶园茶浓郁。以上条件是茶树生长的环境,其环境的优劣直接影响到茶叶原料的品质,这也就是先天条件。这些因素在茶叶生产上我们称之为“地域香”。这也是许多茶人看重的原产地条件,也是茶叶品质形成的关键因子。
二、茶树品种:不同的茶树品种有其独特的品质特征。比如云南大叶种的茶多酚含量比其他地方品种高,它的茶青制成绿茶苦涩味就较其他的品种的茶浓。
而其制成后发酵茶(普洱黑茶一类)则醇厚香浓。恩施地区小叶种制作的绿茶虽然茶多酚含量不如大叶种,但其氨基酸含量高,味鲜爽。
云台大叶种宜制黑茶,红茶,味道恰恰那么醇!
梅虽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从不同茶树采下的茶青,加工成的产品风味各异,这种因素在茶叶生产上我们称之为“品种香”。这也就是许多茶人看重的茶叶本质条件,也是茶叶品质形成的内在因子。
三、气候条件:茶树在生长期间受温、光、水等条件的制约,茶也是天地间的灵物。它的品质形成还受当年及前年气候条件及采茶时天气情况的影响,干旱年份和雨水充沛的年份茶叶内含物含量不一样,采茶时是阴天和还是晴天对茶叶加工品质影响差异较大。
雨水茶较晴采茶寡淡,而干旱又会致茶叶纤维增多。这些因素在茶叶生产上我们称之为“气候香”。这个因子的随机性较大。
四、茶树的栽培管理方式:水肥管理和农药控制也直接影响茶叶的品质。施不施肥(野放茶园和人工栽培茶园)和施什么肥(化学肥料还是有机肥料)对茶叶的品质都有直接的影响。特别是长期施用化学肥料的茶园,其加工后的茶茶味偏淡,如加工成普洱黑茶一类则青草味和水味明显,耐泡度和风味明显不如有机茶。
农药控制(农残)主要是关系到茶叶食品安全,这也是茶叶品质的底线要求。这些因素在生产上我们称之为“栽培香”。这个环节因子是人为因素,在品质上属于可控因子。
五、采茶制茶工艺:茶青的采摘是否标准、加工设备是否先进、加工师傅的技术是否精湛、加工是否精心、厂房车间是否洁净。比如茶青采摘的时间决定了茶叶的等级,加工工艺决定了茶叶的茶性,显然这些因素决定了茶叶加工的品质高低。所以有加工是关键之说。
这些因素在生产上我们称之为“加工香”。这些环节因子也是人为因素,在品质上也属于可控因子。
六、储存和运输条件:茶叶通过科学的合理储运能提升茶叶的品质,这个认知已毋庸置疑。储存环境是否满足了通风、阴凉、干燥对于后发酵黑茶来说尤其重要。环境湿度的增大就人为创造了“湿仓的环境”,直接造成茶叶品质劣变。
这个因子我们称之为“贮存香”。业内常言贮存是升华就是指这个环节。此环节在品质上属于可控因子。同时也有很大的随机性。
七、冲泡的技巧:冲泡器皿与水的选择、水温和出汤时间的掌握、冲泡手法、投茶量、以及讲解是否生动贴切并能循循善诱,我们称之为“茶艺香”。
以上七个因子是紧密联系、环环相扣的,好品质的茶不一定能在以上因子中占全,但好品质的茶一定是由以上因子决定的。我们既不能以偏概全的随意否定,更不能因噎废食的要求完美无缺。
茶叶的先天条件(栽培环境、茶树品种)我们可以选择;后天条件(茶树的栽培管理、加工、储运、冲泡)我们可以控制;只有气候因子是我们无法掌控和选择的。
在过去,茶叶品质的前六个环节都有不少专家、教授、科研人员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唯独第七个因子长期被忽视。冲泡的技巧在茶叶品质的展示环节,也是进入消费者眼帘的第一道环节。茶农和企业费尽千辛万苦生产出来的茶叶,常常因为冲泡不得法,到最后展示在消费者面前时,上等茶变成了中等茶,甚至劣等。也有不少企业厂房和形象店十分宽敞高雅,但接待和销售的人员却讲不好自己企业的茶更不会泡茶。要么是水温不当、茶具选择不当、或是投茶量过多、出汤时间把握不准(茶韵不足或是焖坏茶)。不懂得如何充分展示自己产品的优点,要么是泡“哑巴茶”,不会介绍本企业产品的文化内涵和茶叶品质魅力。
让消费者喝上一泡安全和道地的茶,除了良心,还要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