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产业是田阳区主要经济支柱产业之一,水果产业的蓬勃发展对振兴田阳经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地方财政收入、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了巩固水果产业发展的成果,田阳思考发展新思路,在现有的基础上把水果产业做强做优,在田阳南部山区打造特色水果产业经济带。经过几年的努力,南部山区的水果产业初具规模,但成效不明显,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产业规模小、分散,区域发展不平衡。当前南部山区特色水果发展规模小且分散,没有连片种植,区域发展不平衡。截止2019年底,石山区乡镇特色水果种植面积为:五村镇有17271亩,占耕地面积63%,坡洪镇有14707亩,占耕地面积36%,洞靖镇有16776 亩,占耕地面积52%,巴别乡有13606亩,占耕地面积39%。从总体上来看,特色水果产业要作为石山区支柱产业发展,种植面积占耕地面积比重还太小,一村一品的规模化发展没有形成,支柱产业效益难以奏效。存在这些问题原因,一是群众思想观念滞后,缺乏水果支柱产业意识,把水果作为“副业”来看,重粮不重果。二是产业发展缺乏合理规划,各乡镇政府引领群众发展特色水果产业重视度还不够,特别是不注重引导群众管护。
(二)管理不到位,产业化程度低,成效慢。山区特色水果种植以散户种植为主,小规模低水平种植占相当大比重,存在严重管理不到位问题,产业化经营程度低成效慢。2013年(含2013年)之前共种植柑橙类水果苗木共有3529亩,历经数年种植管护应全部投产,但目前投产率不尽人意。2014年散种蜜柚苗木13万株,虽经数年生长,但大多果树长势良莠不齐,树形矮小,营养不良,树冠生长达不到投产要求。原因有:一是果地套种玉米高秆作物,影响果树管护和生长。二是粗放型,轻管理。相当部分群众只种不管,除草、喷药杀虫、施肥等管理少。三是资金投入不足。管理需要农药、化肥等投入,但因群众经济困难,投入资金少。四是缺劳动力,缺技术。山区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多,基本由中老年人在家管护,劳动力不足,管理技术缺乏。五是散户种植多,不利于统一管理。水果种植户零星分散,管理各户单打独斗,没有形成网格化、集中统一管理,达不到联防联治的效果。由于管护不及时,大部分果树投产慢,树型不合理,植株老化,影响了水果效益化生产。
(三)特色水果种植组织化生产程度低,带动效应不够明显。近几年来,通过县政府一些政策的激励,南部山区特色水果种植企业已有5家,合作社33 家,水果种植面积达1.5万亩。虽然企业合作社在种植方面比较专业化、栽培管护上相对精心科学,有一定效果,但相当部分企业或合作社组织化生产程度较低,在技术管护栽培上还没有掌握一套完备的技术,生产上还是独立为营,只顾本身的发展,辐射带动能力十分有限,尤其是与周边群众种植户关联度不高,周边种植户也没有能从企业种植基地学到相应的栽培技术进行自我发展,只停留在为企业务工层面上,所谓的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种植发展模式没能真正建立起来,企业组织化生产带动效应不明显。同时这些企业或合作社也缺乏对特色水果种植产品优质品质如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等“三品一标”的打造,缺乏品牌经营理念,使部分投产上市的水果采后商品化、品牌化处理程度低,影响销路,效益不高。
(四)基础设施薄弱,制约产业发展。南部石山区特色水果生产受自然条件制约严重,生产用水缺乏,水利、水柜、引水管网基础设施脆弱;机耕道路、生产用电等设施不完善,造成群众管护方面极大不便,也影响了生产,群众提出要求帮助解决生产用水意见非常强烈。
(五)技术服务不保障,产业发展受阻。南部山区特色水果发展效益慢其很大原因在于技术的匮乏。一是全县特色水果种植专业技术指导人员配置不足,乡级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技术指导难于全覆盖。二是技术信息服务网络平台没有建立,不能及时为种植农户发布技术信息服务。三是技术培训不能常态化,种植农户掌握技术不及时不系统,部分农户完全缺乏栽培技术。四是乡土技术拔尖人才得不到培养扩大,基层技术推广难发挥作用。五是农资供应短缺、品种不全,不能满足生产需求。六是培训经费不足,下拨培训经费不及时使培训工作难以开展。
针对以上问题,解决对策如下:
(一)合理规划布局,促使产业规模发展。把发展南部山区特色水果产业,作为推动山区群众尤其是贫困农户增收的重要产业来抓,真正重视和合理规划产业发展。重点以发展培育脐橙、蜜柚为主的产业群,适当发展芒果种植,打造百香果、火龙果精品果业特色水果生态规模种植区,着力打造南部山区特色水果现代农业示范区。结合贫困户、贫困村产业达标任务,规划好户、村、镇三级产业发展布局,做好一村一品的水果产业的规划和打造,引导群众转型发展特色水果产业,充分利用目前还种植玉米豆类的耕地(除确保口粮以外的耕地)调整出来种植柑橙类水果,力争有劳力能力的农户(尤其是建档里卡贫困户)每户种植2-5亩(含开荒地),200-500株的特色水果,使山区特色水果得以全覆盖连片开发种植,形成大产业发展格局。同时要做好南部山区特色水果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的规划建设,发挥示范区辐射带动作用,重点打造特色水果生态休闲旅游区,推动产业发展。
(二)改善生产条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根据水果种植片区发展规划,合理配套建设生产用水设施,提高生产力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同时争取上级项目重点建设示范园区水肥一体化设施,推进现代农业进程,做好果园基地生产道路的路网建设及果园基地病虫害防治体系建设等,提高管护效率。
(三)创新管理模式,促进产业有效发展。一是推行“生产互助组”管理模式。针对劳动力外出务工多,又为散户种植的片区,采取“生产互助组”管理,也就是选出一两名组织能力强,责任心强、热心肠的带头人,由他们组织本屯种植户分组进行互助劳作,由“生产互助组”依次轮流对本屯水果种植面积进行田间管护劳作。二是以小组或自然屯为单位成立固定的“管护小组”进行专门管理。本组中各户根据本户种植面积拿出一定资金(含付管护组人员务工费)交给 “管护小组”由其根据技术员指导按时购买农药或化肥进行田间管理,使田间管护得以相对固定进行。三是采取大户承包管理模式。将片区散户种植的水果发包给大户来统一管理,果树投产后按收成比例分红承包管理者,同时县级财政给予承包户一定的管理补贴经费,鼓励大户真正负起管护责任。四是采用企业、合作社负责制管理,以统一的高标准的进行区域化管理。农户拿出管护经费交由合作社进行管理,或县级财政给予各农户的管理补贴都交由合作社进行统一使用管理,政府再给予合作社一定的管理激励资金。
(四)培育龙头企业,促推产业持续发展。一是重点培养一批规模大、起点高、带动能力强的特色水果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引导产业向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二是引导企业做好生产、市场、加工以及品牌经营的综合开发。以市场为导向,打造优质果品,做好冷链贮藏延长产业链,拉长供应期,扩大市场占有率;进行“三品一标”产品质量认证,建立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重点打造地方特色水果品牌,打开特色水果销售市场。三是探索和完善“企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基地”产业发展模式。让龙头企业与果农建立稳固的利益联结机制,更着重开展产前、产中、产后的综合服务,努力提高果农组织化程度。
(五)实施以奖代补,激发贫困户发展动力。遵循因地制宜、聚焦精准、全面覆盖、公开透明四项原则,进一步增强我县建档立卡贫困户(含未脱贫、已脱贫、已退出,以下简称贫困户)产业发展后劲,不断提升贫困户的获得感,通过分类实施特色产业差异化“以奖代补”,建立财政扶贫资金引导激励贫困户自主发展扶贫产业的长效机制,大力推行产业扶贫项目“以奖代补”工程,切实发挥贫困户发展产业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在政府和社会的帮扶下,激发贫困户内生发展动力,克服依赖心理和“等、靠、要”的思想,以产业发展为支撑,引导和鼓励贫困户通过发展1—2个特色增收产业,逐步实现增收致富,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户如期实现稳定脱贫。
(六)培育致富带头人,发挥扶贫帮带责任。按照“脱贫带穷户、先富帮后富”的基本理念和“政府主导、多方参与、产业引领、精准培养”的工作途径,紧扣“能力培训、孵化创业和带动增收”三大环节,通过科学有效的工作机制和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培养一批创业能成功、带动有成效的贫困村创业致富带头人,最终实现帮助扶贫对象增收脱贫。
(七)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壮大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好中央、自治区各项惠农政策,出台相应的扶持激励政策,进一步加大产业发展扶持力度。把山区特色水果产业发展经费纳入年度财政预算,根据产业发展实际安排一定资金,用于特色水果种植栽培扶持。继续对新规划种植的户、屯、村给予水果苗木发放补贴,并做好产前三年管护的扶持及跟踪服务工作。
(八)加强技术培训,有力提供科技支撑。加强技术培训,培育网格化的技术人员。县级技术部门定期到乡镇、村屯开展技术培训,并有意向地培育镇、村、小组三级网格化技术骨干团队,使技术骨干团队人员全覆盖水果种植区域,并能及时给予种植户指导。各乡镇要鼓励乡土技术人才积极参与南部山区特色水果种植技术培训指导。宣传部门利用电视、广播传授技术方式普及技术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