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大食物观” 依托生态与科技伦理助力食品安全与健康升级

  ■邓若玉 成都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嘉瑞 成都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要树立大食物观”,以保障民众食品安全与健康为根本出发点,为我国食品行业未来

  ■邓若玉 成都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李嘉瑞 成都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要树立大食物观”,以保障民众食品安全与健康为根本出发点,为我国食品行业未来发展指明新的方向。2022年6月,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与国际食品科技联盟共同召开了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会上重点围绕“大食物观”“把握食品安全与健康新机遇”等主题展开了深入探讨,明确了生态与科技伦理的重要意义,结合世界科技前沿信息阐述了前瞻性观点。本文依托生态与科技伦理立场,针对“大食物观”在食品安全与健康升级中的作用进行归纳。

  一、生态与科技伦理是“大食物观”的重要体现

  “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反映出对促进未来食品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坚定决心。近年来,用于保障粮食与食品安全、提升粮食种植效率的新兴科技不断涌现,这是践行“大食物观”的成果,但也涉及食品科技背后一系列科技伦理、科技法治的问题。基于国家粮食与食品事业发展目标,理应遵循“大食物观”的理念,加强法治建设,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意见》为指导,将生态与科技伦理贯彻落实于粮食种植、科技创新、法治升级等方方面面。

  食品安全与健康直接涉及民生根本,当引入新食品科技方案时,有必要从生态价值观、伦理观、法治建设等方向出发,严格抵制以次充好、以假充真等影响国民健康的失范行为。鉴于食品对于人类所产生的生化作用及影响具有持续性、扩散性,要从根本上巩固食品安全与保障健康,就需要在追求产能适配的基础上,以科技、法治共同监督规范行业发展。

  “大食物观”倡导在满足人民饮食需求的前提下,构建可循环资源利用链条,提高我国粮食安全韧性。生态与科技伦理立足人类福祉与生命权利,兼顾生态环境与人文科技的平衡,并需要法律法规、规范标准来发挥行为约束作用。从本质上看,是对“大食物观”的深度践行与延伸。目前,食品行业在生态与科技伦理的指导下实施了一系列与“大食物观”相符的改革举措,包括采用先进的防腐技术优化食品保质保鲜效果、完善食品鉴定方法路径、搭建网络执法数据库等。

  二、聚焦国民需求,稳抓新食品绿色生产技术建设

  食品行业的稳健发展需要以不断革新生产技术为前提,尤其在“大食物观”导向下,不仅要强调食品健康效能,也需要切实把握国民需求的变化,将绿色生产概念融入食品科技中。

  一方面,丰富食品原料来源多样性。结合2022年国际食品安全与健康大会提出的“新原料、新技术助力食品安全与健康新发展”等内容,在原有的耕地资源基础上,进一步开发新的粮田,从森林、海洋、草原等其他领域挖掘可利用的食品原料,形成源源不断的食品来源补充。

  另一方面,引入新的生产技术,提升食物转化利用率。重点开发太阳能、微波、红外等新能源技术,替代传统食品生产中一些不可再生资源,践行“绿色生产”理念;采用车间生产模式设立细胞工厂,用于肉、蛋、奶等食品的生产,并深度推广合成蛋白、发酵蛋白等技术的利用。

  此外,集成国内先进生产技术研发合力。组织国内高校、科研机构、食品行业、法律行业等领域的高精尖人才,协同投身于新食品绿色生产技术建设,致力于探索食品原料的合规控制与应用,以及食品营养的升级,并在实践中总结监管经验,为后续法治建设提供依据。

  三、紧跟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深入推进食品产业污染防治工作

  在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下,食品安全与健康环境的创建与优化已成为全球性共识,结合“最严谨的标准”这一要求,我国针对食品产业的污染防治问题展开了深度研讨。

  一方面,合理利用国内外资源,分散食品市场风险。遵循“适度进口”这一原则,通过利用国际虚拟水、虚拟土的优势来缓解我国耕地、耗水方面的压力,为我国农业生产提供空间。同时把控进出口数量,规避食品市场风险过度集中的问题。

  另一方面,针对性解决传统食品产业中存在的污染问题。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持续加强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建设,重点关注食品生产安全、食品污染防治等问题,借助信息技术及时获取食品生产区域周边的生态环境数据,将污染治理资源优先投放于污染较为严重的区域;在农业技术培训、国际紧急粮食援助等方面引入多元参与主体,以非政府主体力量为补充,激活我国食品生产潜力。

  四、践行“科学加减”战略,深度普及食品安全与健康相关科学知识

  到2035年要达成健康中国目标,在此前提下,提高人民群众对粮食安全、营养需求、膳食结构的认知成为重要任务。随着“大食物观”的普及,我国食品行业进入转型期,应适当增加健康食品供应,并减少可能对生态造成负担的食品生产环节,推动“科学加减”战略初步落实。

  一方面,广泛科普健康膳食理念。根据中国食品营养发展纲要,利用大数据网络技术,将膳食营养相关知识普及至大众层面,促使大众在科学引导下形成绿色饮食习惯。譬如,日常食品消费比例尽可能地倾向于肉、蛋、奶、果、蔬等方面,减少油、盐、糖的过度摄入,以免引发健康问题。

  另一方面,坚决抵制食物浪费现象。针对当前社会常见的各种浪费食品的行为,贯彻实施《反食品浪费法》,根据浪费行为的严重程度落实相应惩处措施;多维度开展关于“大食物观”与节约粮食的必要性宣讲活动,在餐厅等区域设置倡导“光盘行动”的明显标识,并要求相关主体积极参与到节能降耗管理工作中来。

  五、转变陈旧发展观念,大力开发农业可循环利用资源

  为满足全球人口攀升下的食品供应需求,应转换传统的粮食生产与食品资源开发理念,构建契合“大食物观”的农业可循环利用体系,完善配套技术支撑。

  一方面,立足新型食品管理前瞻视角,客观评估新食品资源风险。加大对植物基食品、细胞培养食品等新型食品原料的开发力度,通过严谨的研究论证,探讨其中益处及风险,筛选出可广泛开发利用的方案,对比其中成本与营养价值,将所得数据纳入研究数据库中,作为后续农业可循环资源开发的依据。

  另一方面,优化配套技术支撑体系。将产学研用深度结合作为我国粮食产业的“芯片”,坚持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藏粮于民、藏粮于水”的路线,大力遏制违法违规占用耕地的行为;结合地区特点,分区治理土壤污染现象;以实时遥感、精准施肥等现代化技术赋能粮食产业;集结多方主体力量加快农业转型,转化农业科技成果;健全农民补贴机制、社会化服务机制;及时更新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畅通农业水资源输送,为耕地灌溉提供稳定的用水保障。

  作者简介

  邓若玉,成都工业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李嘉瑞,成都工业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本科生。

冷链服务业务联系电话:19138199759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