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北京12月6日讯(记者 施晓娟)在健康、新潮、环保三大需求的共同推动之下,植物基食品产品异军突起。作为未来食品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植物基食品如何落实新理念、拓展新资源、开发新技术、满足新需求、推动新发展,需要科技界与产业界立足长远,凝心聚力,筑牢科学根基。近日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主办,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植物基食品分会承办的第二届植物基食品展论坛上,与会专家汇聚权威与前瞻力量,集中展示当前国内外植物基食品科研与产业发展的最新动态,审视现阶段我国植物基食品产业发展中的科学问题与产业瓶颈,凝共识、聚方向、谋发展。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副司长宫国强在致辞中指出,国家卫健委高度关注食品产业发展动态,持续跟踪行业创新方向,依托“三新食品”管理和食品安全标准研制,提早谋划布局新型食品的安全风险管理措施。食品安全是食品的底线,行业创新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在筑牢食品安全底线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发美味、营养的食品。植物基食品作为一类可设计、可定制的新兴食品,其原料来源更为丰富,加工技术也较为多样,对科技水平的要求更高。科技界与产业界要深入研究其产品特性,系统、深入的研究不同产品的特点,推动植物基食品的管理更加科学、精准,有的放矢。
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食品处处长李强表示,“大食物观”的本质是开发多元化的食物资源,拓展更加丰富的食物供给,而发展植物基食品就是发掘食物资源的重要举措,能够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美味、营养、健康”的需求,契合了时代发展的需要,今后发展前景广阔。
李强指出,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应重点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深入实施“三品”战略,促进植物基食品“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二是强化科技创新驱动,积极采用新技术装备,提升产品科技含量;三是积极促进“三农”发展,不断拓展使用农产品原料的来源,通过加大深加工力度拓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利用率,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和乡村振兴发展。
植物基食品在中国经历了从热潮到趋于理性和稳定的初创期。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名誉理事长孟素荷指出,植物基食品的生存与发展要做好打持久战的预期,要面对和正视这一现实,冷静和理智看待行业的发展。
孟素荷表示,目前,植物基食品的发展和创新,还有诸多待解问题,需要深入研讨,而中国的消费者对植物基食品价值的认知和欧美国家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站在产业创新的前沿,从发展的角度看,对四个问题应有所关注。第一,继续关注政策和法规建设的推进;第二,强调以问题为导向的基础研究,需要科技界和企业界共同来完成;第三,对适合中国市场消费需求的工艺装备及产品创新要持续的推出;第四,同时加强对消费者的教育。这四大支撑结构需要同步构建,缺一不可。
植物基食品作为一种新的饮食产品选择,近年来成为市场上一颗令人瞩目的新星,植物肉、植物奶等可持续性产品可能迎来颠覆性的发展。对此,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技术总师吴永宁研究员表示,植物基食品作为新兴产业和市场热点,发展迅速,商业生态圈正在形成,自2019年来,国内涌现大批植物肉初创公司。2020年新蛋白领域吸引了不少媒体和投资者的关注,新产品在餐饮端和零售端逐步拓展。国际上,仅有部分国家/地区有相关标签指南等规定,无产品标准。国内植物基肉制品和植物基酸奶目前仅有相关团体标准,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2020年发布了《植物基肉制品》,2021年发布了《植物基食品通则》团体标准。而国内参与企业数量多、产品种类多,命名不规范,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监管机构难以有效监管,企业生产缺少更高层级的标准可依,消费者缺乏准确的认知和科普,迫切需要相关标准的制定出台。
为引导植物基食品行业健康发展,大会上正式发布《植物基食品的科学共识(2022年版)》。据悉,该共识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植物基食品分会邀请包括院士在内的食品科学与营养等领域权威专家,经过多次讨论与完善,首次系统性阐明了植物基食品的科学内涵与加工技术等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