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生态治理小害虫

烈日下的田野,农事繁忙。在勤劳的务农队伍中,有这样一些不同寻常的人:他们穿着朴素,汗流浃背,时而挥动手中的捕虫网,细细观察;时而剥开秧苗稻穗,紧紧凝视。他们就是活跃在农业病虫害防控一线的科研人

烈日下的田野,农事繁忙。在勤劳的务农队伍中,有这样一些不同寻常的人:他们穿着朴素,汗流浃背,时而挥动手中的捕虫网,细细观察;时而剥开秧苗稻穗,紧紧凝视。他们就是活跃在农业病虫害防控一线的科研人员,为建立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物防治体系,常年俯首田间挥洒着辛勤的汗水。

生态除害

病虫害的生态治理是世界农业发展趋势之一。从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出发,通过生物防治和生态防治等方法降低、抑制病虫害,这种自然为农除害之法,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降低治理成本、提升农产品质量,维持生态的稳定性,避免污染环境和破坏生物多样性,让农林生产和环境保护两不误。

中国高度重视农业的绿色防控,农业农村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国家质量兴农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明确提出实施绿色防控替代化学防治行动,建设300个绿色防控示范县,主要农作物病虫绿色防控覆盖率达到50%以上。今年5月1日开始生效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条例》,更是明确优先鼓励和支持生态治理等绿色防控技术,普及应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推进防治工作的智能化、专业化、绿色化。

近年来,中国科研人员扎根田间,探索出一系列绿色防控的有效办法。比如山东省东营市中心城绿地害虫频发,其中蛀干害虫(如天牛、木蠹蛾)以及一些地下害虫(如蛴螬)等,让这个公园管理部门很是头疼。2018年至2019年间,东营市园林局在市内各公园、秋月湖、清风湖、泊云湖等地方,陆续引进了花绒寄甲、肿腿蜂、芜菁夜蛾线虫等天敌和生物药剂,利用生物之间的寄生关系防治天牛、木蠹蛾等害虫。试验结果令人惊喜。据山东省东营市园林局高级工程师刁志娥介绍,芜菁夜蛾线虫在明潭公园、秋月湖防治蛴螬效果达到80%左右;而花绒寄甲、肿腿蜂在防治白蜡树、柳树蛀干害虫方面,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以菌治虫

大豆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为科学有效地控制玉米―大豆套作田间病虫害发生,四川农业大学杨文钰教授及其团队经过18年的不懈努力,在传统玉米―大豆套作基础上,创新发展出“减量一体化施肥、化控抗倒、绿色防控”的配套技术。

“以菌抑菌、以菌治虫”双管齐下。为有效防治玉米螟、大豆高隆象、大豆食心虫、蝼蛄、蛴螬、地老虎等玉米和大豆的常发虫害,团队选用具有广谱杀虫性的球孢白僵菌。球孢白僵菌分生繁殖产生的分生孢子接触害虫后附着于昆虫表皮,分生孢子萌发出的芽管顶端产生的脂肪酶、蛋白质酶、几丁质酶可溶解昆虫外壳,侵入害虫体内生长繁殖,消耗虫体内养分,形成的大量菌丝和孢子布满虫身,产生的毒素可扰乱害虫的新陈代谢,最终促使其死亡。与传统农药相比,该菌剂具有杀虫谱广、无抗药性、绿色无污染等特点。

研究团队成员尚静副教授介绍,应用绿色防控体系后,病虫草害的防控率达85%以上,农药减量25%-40%,减少了4-5次农药施用,率先实现了带状间套作、有害生物的发生规律、防控策略与防治技术的三融合,填补了国内外带状间套作绿色综合防控技术体系的空白。据介绍,土地玉米产量与原净作产量水平相当,可新增套作大豆130-150公斤/亩,间作大豆100-130公斤/亩。与净作玉米相比,该技术可为农户每亩增收节本350-600元。

以虫治虫

每到春季,最让农民头痛的病虫害防控问题之一就是蚜虫。而因病虫害防控所产生的农药误杀、农药残留等,已导致了环境污染和食品安全等诸多问题。

面对这一问题,许多科学家开始行动起来,山东农业大学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刘玉升教授创造的“生态化以虫治虫”生物防控技术体系,则是绿色防控理论结合实际的典型案例。

2000年左右,刘玉升教授所在的山东农业大学已经着手异色瓢虫控制蚜虫技术系统的研究。经过20年的不断改进,团队成功建立了异色瓢虫生态化生产繁育并控制蚜虫的技术系统。

“如何在早春蚜虫繁育之前或数量比较稀少时,就将其天敌培育出来,这是制胜的关键”。刘玉升教授表示,“异色瓢虫生态化生产繁育并控制蚜虫生物技术系统分为两大部分,一是天敌培育系统,在越冬季时节,先通过人工诱集技术收集异色瓢虫,接着用酸模培育酸模蚜,来繁育越冬代异色瓢虫,在来年2―3月份之前,实现异色瓢虫的大量繁殖。二是保护系统。早春蚜虫开始繁育时,数量有限,此时释放压倒性数量的异色瓢虫,就能达到直接控制有害蚜虫发生基数的目的。”

随着刘玉升团队研究的系统后续规模化生产的完善,将助力生态植保,最大限度地减少农药使用。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