粽子“拍了拍”你,为你讲述它的“前世今生”

原标题:粽子“拍了拍”你,为你讲述它的“前世今生” 端午至粽飘香。粽子是怎样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呢?一则粽子历史“拍了拍”你,邀你一同了解粽子的“前世今生”。 粽子初名“筒粽”,用竹筒装黏米

原标题:粽子“拍了拍”你,为你讲述它的“前世今生”

端午至粽飘香。粽子是怎样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的呢?一则粽子历史“拍了拍”你,邀你一同了解粽子的“前世今生”。

粽子初名“筒粽”,用竹筒装黏米,以草木灰汁煮熟,色、香、味别具特色,且能清热降火,调理胃肠,是一种时令食品。粽子的出现,标志着岁序转入夏季,是一年生活转折点的信号,最初并无特殊纪念意义。

到了春秋时期,逐渐改用菰(茭白)叶包黏米成牛角状,用于祭拜祖先和神灵,称“角黍”。之所以把粽子包成牛角状,是因为古代先民在祭祀时喜用带角的动物来作祭品,认为动物的角,是沟通人与神之间的灵物,以求五谷丰登,仓满廪实。

战国时,楚国大夫屈原爱国忧民,后被佞臣所害,传说于五月初五那天投身汨罗江。人伤其死,于是开始把屈原之死与端午节联系在一起,投“角黍”于江中,避免鱼鳖虾蟹破坏屈原遗体,用以表达对英雄人物的敬仰和祭奠,从此端午节也被赋予成有道德含义的节日。

粽子正式被定为端午节食品是在晋代。人们脑洞大开,开始将一些特殊材料包在其中,包括中药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美其名曰“益智粽”。南北朝的时候,粽子馅料大家族里又出现了肉、板栗、红枣、赤豆……包好的粽子还被当成礼物互相赠送。

到了唐代,粽子用米制成,看起来“白莹如玉”,形状也出现了菱形、锥形等,成为节日或民间风味小吃。宋代时,出现了“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苏东坡就写下过这么一句“时于粽里见杨梅”。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造型的现象,似乎说明,吃粽子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元代以后,包粽子已不限于菰叶,而是改用箬叶和芦苇叶。明清时期,粽子更被赋予了吉祥含义。相传,当时凡是参加科举考试的人,考前要吃一种细长像毛笔般的粽子,被称为“笔粽”,谐音“必中”。另一种说法是,这种“笔粽”吃进肚子,胸中会有神来之笔,能考出好成绩。

承载着家国情怀、融入了真情实感,从历史长河中走出来的粽子,至今依然受到人们青睐。它们的种类愈加繁多,已成为中华民族民俗文化、食文化传承的重要符号。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