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弄懂一方、二方、三方审核

内部审核内部审核有时也称为第一方审核,由组织自己或以组织的名义进行,审核的对象是组织自己的管理体系,验证组织的管理体系是否持续的满足规定的要求并且正在运行。它为有效的管理评审和纠正、预防措施提供信息,其目的是

内部审核

内部审核有时也称为第一方审核,由组织自己或以组织的名义进行,审核的对象是组织自己的管理体系,验证组织的管理体系是否持续的满足规定的要求并且正在运行。它为有效的管理评审和纠正、预防措施提供信息,其目的是证实组织的管理体系运行是否有效,可作为组织自我合格声明的基础。在许多情况下,尤其在小型组织内,可以由与受审核活动无责任关系的人员进行,以证实独立性。

1组织内审的原因

a)质量、环境及职业健康安全国际化管理体系标准的要求;

b)组织管理者自身的一种管理手段;

c)组织履行国家相关法规和其他要求的一种方式;

d)组织对一体化管理体系运行不断改进的一种途径;

e) 组织进行内部审核的另一方面原因是在外部审核之前发现问题并予以纠正。

2基本要求

审核程序

应建立并保持组织内部审核书面程序。内部审核程序的内容包括:目的,范围,引用标准,定义,审核类别,审核的组织,审核的基本要求,审核人员的确定与责任,审核计划,审核的基本步骤、方法及要求,审核的分析与记录,审核报告的处理,跟踪审核等。内审程序是组织内部审核各项活动总的指导和规定,可包含体系、过程、产品和服务的质量审核,具体操作宜另订细则执行。

内审重点

内审的实施重点是验证活动和有关结果的符合性,确定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过程的可靠性、产品的适用性,评价达到预期目的的程度,确认质量改进(包括纠正和预防)的机会和措施。

审核计划

根据标准、程序规定和所审核活动的实际情况及重要性,制定并实施内审年度计划和专项活动计划。质量管理体系内审应对所有过程和部门进行,在规定时间内(通常为一年)覆盖100%;过程审核应对所有关键过程(工序)和因素进行审核,确保关键过程(工序)和因素进入受控状态;产品质量审核应从适用性角度对最终产品按抽样标准进行定期审核,以期客观反映出产品质量水平及波动规律;服务质量审核应以顾客要求、投诉为主线,主要进行外部(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的审核,不断适应、满足顾客要求,减少顾客投诉率。

审核客观

审核人员应能保持相对独立性/公正性,并经组织管理者专门授权,具备足够资格。审核人员的数量、素质应能满足内审需要。

审核资源

组织管理者应提供审核时所需的各种资源(包括人员、近、设备、图表、经费、时间等),以实现审核工作目标。

审核结果

质量审核的结果按要求整理、综合,形成报告,并按程序规定被及时有效地传递和充分利用。

审核文件

审核工作的所有的文件(包括程序、标准、记录、报告、表格)齐全、适用,格式规划化,保管档案化。

纠正措施

对审核中发现的问题采取纠正措施,并实施跟踪与监督,保证纠正系统灵敏有效。

第二方审核

第二方审核是由顾客对供方进行的审核。审核结果通常最为顾客购买的决策依据。 第二方审核时应先考虑采购产品对最终产品质量或使用的影响程度后确定审核方式、范围,还应考虑技术与生产能力、价格、交货及时性、服务等因素。

1审核方式

采购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审核、采购产品质量审核、采购产品过程质量审核和采购产品特殊要求审核等。 第二方审核的范围由审核方决定,可以包括与采购产品有关的过程、场所、部门 第二方审核第典型方式是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被列入供应链中。

2基本流程

供方调查比选

第二方应先调查市场上所有同类产品的供方,并进行初步比选。比选时应考虑产品价格、交货期、声誉、服务、技术和生产能力等因素。比选后,至少确定两家以上同类产品的供方。

制定体系审核标准

根据采购产品的质量要求及供方状况,参照ISO9001标准要求,制定体系审核白鸥装,该标准应经第二方的分管领导批准。

通知供方

第二方应将体系审核的标准及要求通知供方,并留总够的时间让其准备。供方表示接受后,第二方成立成立审核组,编制审核计划,准备表格、记录等工作文件。必要时派人帮助供方建立体系。

实施现场审核

第二方按照审核标准和计划到供方处进行现场审核。

提交审核报告

现场审核结束后,应提出审核报告,报告中应对供方作出审核结论。审核结论会有合格、待定、不合格三种。

采购(签订合同)决策

经审核评定为合格的,可发出订单或签订采购合同;评定为待定的,经整改审核符合后再发出订单或签订采购合同;评定为不合格的,不发订单或不签订合同,但应说明理由,并向其提供审核报告。

确定控制类型

对合格的供方,第二方应确定控制类型,并实施跟踪审核或派人现场监控。

第三方审核

由第三方对组织进行的审核,通常也叫外部审核。由具有第三方认证的机构对组织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即可颁发证书。第三方质量管理体系审核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审查,第二阶段是实际运作与特定要求(法律法规、手册、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像符程度的审查,第三方审核通常是认证的手段。

1通常步骤

提出申请

由委托方提出审核申请,并对审核范围作最后决定,这一决定应在第三方的协助下作出。 第三方在接到申请后,可对受审核方进行初步访问,目的是了解受审核方的规模、特点及管理状况,同时商定所需费用,决定是否接受。 在双方达成一致意见后,签订审核(或认证)合同。合同中应包括选定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体系覆盖的产品、过程以及正式审核时间。

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审查

受审核方应按第三方要求提供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作为制订审核计划的依据,审核员应评审受审核方质量管理体系文件的充分性(如质量手册或同类文件) 文件审查的主要目的是:

a) 初步判断受审审核方是否满足审核约定的文件要求,确定所申请的审核能否进行;

b) 了解受审核方得质量管理体系情况,以便制订审核计划。

文件审查合格的,可通知受审方进行下一步审核工作;文件审查不合格的,待受审核方纠正不合格项后,审核员、受审核方均满意时,再继续工作。

审核准备

1)制订审核计划

审核计划应由委托方确认通知审核员和受审核方。当受审核方不同意审核计划中的某项条款时,应当即告知审核组长。这些异议应在审核开始前,由审核组长和受审核方协商解决。

2)组织审核组

审核组长由认证审核机构提名,确定审核组长人选应考虑的问题有:

a)是否具备资格(如高级审核员等)

b)是否有受审核方所涉及的注册审核工作业务范围和工作经验

c)对每位聘用的审核装在审核中的表现的评定结果

选定的审核组长将负责审核计划的制订、审核的组织实施及控制、签署审核报告和不合格项报告等工作。

审核组成员由审核组长与审核机构领导商定。确定审核组成员应考虑的问题有:

a) 资格

b) 注册的审核工作及范围

c) 专业知识

d) 工作的协调能力

e) 为受审核方所接受

f) 对每位聘用的审核员在审核中的表现的评定结果

必要时,可聘请对审核范围所涉及的技术熟悉的专业人员参加审核工作。有时,审核机构还要进行一次审核前访问,以便收集更具体、详细的信息,做好有关安排。审核员确定后,审核组长应先征求有关审核员的意见后,为每一审核员分派由其负责审核的具体质量管理体系过程或职能部门。

3)工作文件

为提高审核工作效率并规范审核工作,应提供下列工作文件:

a) 检查表,通常由被指定审核部门的审核员制定;

b) 记录表,现场审核时记录审核发现的表格

c) 报告样式,包括不合格项报告、审核报告的样式

实施审核

1)首次会议

2)现场审核

3)末次会议

监督审核

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就是最高管理者为评价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和有效性所进行的活动。

1涉及范围

外部机构,客户等对该组织之审核状况、各项组成部门之管理目标达成状况、过程绩效体现和产品符合性评估、纠正措施改善措施成效、各项资源配备之评估。

2管理程序

程序描述:

管理评审策划→管理评审准备→召开评审会→发布评审报告→实施改进

管理评审策划

1.在管理评审前30天,由总经办负责编制《管理评审计划》,经管理者代表审核后,报公司总经理批准。

2. 管理评审的频度

一般情况下每年进行一次管理评审。在以下特殊情况下,公司总经理可决定增加管理评审频度:

a) 公司的组织机构、产品和服务内容、资源、公司经营战略、市场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调整时;

b) 公司发生重大质量、环境或健康安全事故,或相关方连续投诉时;

c) 法律、法规、标准及其他要求影响引起管理体系的重大变更时;

d) 总经理认为必要的其它时机(如第三方审核前)。

3、管理评审参加人员

参加管理评审人员包括最高管理者、管理者代表、有关部门领导、相关人员及员工代表。

4、发布会议通知

总经办在管理评审会议前15天下发《管理评审计划》,通知参加管理评审的所有人员。

5、总经办在召开管理评审会议前5天,发出管理评审会议通知,并作好会议准备。

管理评审准备

1.管理者代表负责组织相关职能部门,按《管理评审计划》要求准备相关工作,调查有关情况,收集并提交有关文件和资料。

2.管理评审输入

各部门接到管理评审的通知后,于管理评审会议召开3天前,向总经办提供以下材料:

    a) 与本部门相关的目标、指标完成情况;

    b) 本部门相关的环境绩效,职业健康安全绩效;

    c) 本部门工作业绩;

    d) 提供的资源满足需要的情况;

    e) 纠正和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

    f) 管理体系的改进建议;

    g) 与本部门相关的其它情况;

总经办将各相关部门提供的材料汇总、分析后,编写《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报告》并交管理者代表批准,《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报告》作为管理评审的输入包含以下内容:

a) 近期内、外审的评审结果;

b) 顾客信息反馈;

c) 相关方关注的问题;

d) 工作业绩与存在的问题;

e) 纠正与预防措施实施情况;

f) 上次管理评审有关决定和措施的执行情况;

g) 可能影响管理体系变更的情况(如:法律、法规的变化,组织机构或产品、活动的变化、外部环境的变化等);

h) 管理方针、目标和指标的适宜性及其实现情况;

召开管理评审会

1.公司总经理依据《管理评审计划》主持评审会议。

2.管理者代表报告公司管理体系运行情况。

3.内审组长汇报内审结果报告。

4.参加评审的人员对于重点要阐述的相关工作进行汇报。

5.与会人员根据管理体系运行情况报告讨论并评审体系运行情况,提出改进的项目与措施。

6.公司总经理对所涉及的评审内容作出评审结论,对评审后的纠正、预防措施明确责任部门和完成日期。

7.总经办负责做好管理评审会议记录并形成管理评审会议纪要,同时负责会议的签到工作。

8.管理评审输出

总经办根据管理评审会议纪要编写《管理评审报告》。《管理评审报告》作为评审输出应包括以下内容:

a) 管理评审的目的、时间、参加人员及评审内容;

b) 管理体系及过程的适用性、充分性、有效性的综合评价和需要的改进;

c) 管理方针、目标、指标适宜性的评价及需要的更改;

d) 资源需求的决定和措施;

e) 管理评审所确定的改进措施、责任部门和完成日期;

发布评审报告

总经办将《管理评审报告》(包括确定分发范围)提交管理者代表审核,公司总经理批准后,在评审会议结束后的8个工作日内,依据分发范围分发至相关部门、人员。

实施改进

根据《管理评审报告》的要求,各部门按《纠正和预防措施管理程序》的规定负责实施改进工作,总经办组织完成验证工作。

其他管理要求

记录的管理按《记录管理程序》的规定执行。

对比分析

 

 内审和管理评审区别

 

编辑:foodqm

 

冷链服务业务联系电话:19138199759

郑重声明:部分文章来源于网络,仅作为参考,如果网站中图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处理!

为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