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片法 | pellet method@ |
液膜法 | liquid film method@ 测定液体样品的一种红外测定技术。适用于不易挥发(沸点高于80°C)的液体或粘稠溶液。使用两块KBr或NaCl盐片,将液体滴1-2滴到盐片上,用另一块盐片将其夹住,用螺丝固定后放入样品室测量。 |
液相色谱法 | liquid chromatography@ |
液-质联用仪 | Liquid chromatography mass spectrometry (LC/MS or LC-MS)@ 液相色谱与质谱仪连接的联用装置 。混合物样品溶液通过液相色谱分离后,按洗脱顺序进入质谱仪,对各组分进行质谱分析。由于质谱仪是在高真空下工作,样品在引入质谱仪之前,必须除去液相色谱流动相中的大量溶剂。因此液相色谱与质谱之间需加一接口。通常用液-质联用仪适用于分析大分子、热不稳定、难挥发的化合物。 |
荧光衍生 | fluorescence derivatization or labelling@ 对于不发荧光的待测物,通过适当的衍生试剂与之反应,给分子接上荧光基团,从而用荧光进行测定的方法称为荧光衍生。荧光衍生试剂应同时具有可与目标分子进行反应的官能团和荧光基团,量子产率高,能够从组成复杂的样品中选择性地与待测分子反应。常见的荧光基团有多环芳烃、芳香杂环化合物、香豆素、荧光素等。反应官能团如可以衍生伯胺基的异硫氰酸酯、衍生巯基的马来亚酰胺基等。 |
荧光探针 | fluorescence probe@ 在紫外-可见-近红外区有特征荧光,并且其荧光性质(激发和发射波长、强度、寿命、偏振等)可随所处环境的性质,如极性、折射率、粘度等改变而灵敏地改变的一类荧光性分子。最常用于荧光免疫法中标记抗原或抗体,亦可用于表面活性剂胶束、双分子膜、蛋白质活性位点等微环境特性的探测。通常要求探针的摩尔吸光系数大,荧光量子产率高;荧光发射波长处于长波且有较大的斯托克斯位移。用于免疫分析时,与抗原或抗体的结合不应影响它们的活性。 |
荧光强度 | fluorescence intensity@ 指发射荧光的光的强度。荧光强度F与荧光物质浓度c,激发光强度I0的关系为F = fI0(1-10-ecl)。其中f为荧光量子产率,e为摩尔吸光系数,l为液池厚度。该式表明荧光强度与量子产率成正比,但与荧光物质浓度没有直线关系。稀溶液时,上式简化为F = 2.3eclfI0,此时荧光强度与荧光物质浓度成正比。实际测定时,如果只取空间分布以及光谱的一部分,则有F = 2.3eclkfI0(k为与测定体系有关的常数)。
|
荧光偏振 | fluorescence polarization@ 在偏振光激发下,荧光体发射的荧光亦是偏振光。在平行和垂直于激发光偏振方向所观察到的荧光强度I// 和I⊥是不同的。荧光偏振可以用荧光偏振度P和各向异性r来度量。P = (I// - I⊥) / (I// + I⊥);r = (I// - I⊥) / (I// + 2I⊥)。荧光偏振与荧光体的分子形状、转动速度;与荧光体的吸光对偏振激发的取向、光选择性、激发矩与发射矩是否共线等因素有关。P和r的测量可揭示荧光体吸收光子和随后发射光子的平均角移。 |
荧光光谱 | fluorescence spectrum@ 又称荧光发射光谱,指荧光强度随荧光发射波长或波数变化的函数关系曲线。横坐标可用波长或波数,纵坐标可用荧光强度或光子数来表示。一般实验测定得到的荧光光谱反映的是分光器、检测器等固有的波长特性,为表观荧光光谱。而测定得到的凝聚态物质的荧光光谱一般与激发波长无关,反映物质真实的荧光特性。由于激发态分子的寿命容易受化学反应、与溶剂的相互作用的影响,因此荧光光谱比吸收光谱更能敏锐地反映分子的状态变化。 |
荧光猝灭 | fluorescence quenching@ 指激发态的荧光分子通过各种外转换过程失去能量使荧光强度降低的现象。由于该荧光物质以外的其他物质的存在使其荧光猝灭,则该物质称为猝灭剂。当基态荧光分子与猝灭剂之间通过弱的结合生成复合物,且该复合物使荧光完全猝灭的现象称为静态猝灭。如果激发态荧光分子与猝灭剂碰撞使其荧光猝灭则称为动态猝灭。荧光分子本身浓度增大使其荧光猝灭的现象称为浓度猝灭或自猝灭。由于荧光的再吸收、荧光物质发生化学变化而观察不到荧光的现象一般不称为荧光猝灭。在利用荧光进行定量、液体闪击计数等包含荧光过程的测定方法中,一定要注意溶剂、共存杂质、氧气等猝灭剂的影响。 |
荧光 | fluorescence@ 发光的一种。在分子或原子吸收光被激发后再以光的形式辐射能量的过程中,如果发光最初的状态与发光结束时的状态其电子多重度相同,则称为荧光。通常荧光是从第一激发单线态S1回到基态单线态S0的光辐射。由于发荧光可以回到基态的各振动能级,当S1与S0的振动波函数相似时,吸收光谱的第一吸收带与荧光光谱呈镜像对称。从S1返回的过程除荧光外,还可以有回到T1的系间窜跃、通过内转换非辐射失活回到S0等过程,因此往往使荧光量子产率降低。荧光过程的寿命一般在10-9-10-7秒。S1→S0长寿命的发光称为延迟荧光。荧光有激发光谱、发射光谱、量子产率、寿命、荧光偏振等参数描述。荧光常用于痕量物质的高灵敏的定性定量分析。 |
有机质谱法 | Organic mass spectrometry OMS@ 对有机化合物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的质谱方法。对于纯的有机化合物,可以直接将样品引入质谱仪器,测定化合物的分子量,并可根据得到的化合物相关碎片信息,推断化合物的可能结构。对于组分复杂的有机化合物,可通过联用仪器进行分析。如气相色谱、液相色谱仪与质谱仪串联使用。对于小分子、热稳定、易挥发的组分,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分析;对于大分子、热不稳定、不易汽化的极性化合物,则可以使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进行分析。 |
原子发射光谱 | 被热能、电能或其它能量激发的原子从激发态跃迁至较低激发态或基态时,以光子的形式释放出能量,辐射出特征波长的谱线。把原子所辐射的特征谱线按波长或频率的次序进行排列,称为原子发射光谱。 |
原子吸收光谱的 轮廊 | 原子吸收光谱线并不是严格几何意义上的线,而是占据着有限的相当窄的频率或波长范围,即有一定的宽度。原子吸收光谱的轮廓以原子吸收谱线的中心波长和半宽度来表征。中心波长由原子能级决定。半宽度是指在中心波长的地方,极大吸收系数一半处,吸收光谱线轮廓上两点之间的频率差或波长差。半宽度受到很多实验因素的影响。 |
原子化器 | 原子化器是提供能量,使试样干燥,蒸发和原子化的一种装置。 在原子吸收光谱分析中,试样中被测元素的原子化是整个分析过程的关键环节。实现原子化的方法,最常用的有两种:一是火焰原子化法,另一种是非火焰原子化法,其中应用最广的是石墨炉电热原子化法。 |
跃迁几率 | 每个原子在单位时间内发生的跃迁次数。 |
仪器分析中英文名词解释
压片法
pellet method@
测定固体样品的一种常用红外测定技术。将固体样品0.5-1.0mg与150mg左右的溴化钾结晶一起粉碎,用压片机压成透明
冷链服务业务联系电话:19138199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