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省始终将保障产品质量,强化质量安全监管放在工作首位,有力促进了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再上新台阶。截至目前,全省已创建1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14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位居全国第三。各市县(市、区)因地施策,通过健全制度体系,强化监管能力,擦亮农安县品牌,有效促进了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安全食品唐山造”
唐山市是全国15个第二批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之一,也是我省唯一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其下辖的玉田县、乐亭县、曹妃甸区也是较早的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在监管体系和监管制度建设上为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市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
“安全食品唐山造”是唐山市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之魂。近年来,该市农产品总体监测合格率持续稳定在98%以上,群众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满意度全市总体达到80.94%。
唐山市重视农产品安全投入,2021年全市农安资金投入达到了4000多万元,形成了综合协调、行政监管、综合执法、检验检测、技术服务“五位一体”的监管体系,构筑起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坚固防线。目前,全市配备各类监管装备超过800台(套),执法装备194套、快速检测设备355台(套),12个县级检测机构中通过“双认证”的达到10个,排全省第一。另外,标准化推广力度逐年递增,全市农业标准化覆盖率已达74.5%,绿色优质农产品占比增幅达到13.6%以上。该市“智慧农安”管理系统功能强大,针对投入品监管、产地准出、市场准入、生产过程控制、检验监测、质量追溯、预警应急和社会监督等方面均实现了信息化、智能化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工作得到大幅提升。
小蘑菇蕴含大监管
小蘑菇大产业,致富之路添动力。平泉市的食用菌产业综合实力稳居全国县(市)级第一。
靠科技促进标准化。在食用菌产业发展壮大的过程中,该市成立了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委员会,与名校合作紧盯高端生产技术引进,落地实施了《无公害反季滑子菇生产技术规程》等省市地方标准20个,有效促进6.8万亩食用菌的标准化覆盖率达到90%以上。
靠质量认证引导产业升级。在质量认证方面,平泉市财政每年都会安排资金80万元奖励获取质量认证的食用菌企业和合作社。平泉市农业农村局联合承德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全程指导出口企业开展ISO、GAP等认证,并对获认证企业进行跟踪管理。目前,全市累计认证食用菌有机农产品12个,绿色农产品13个,“平泉滑子菇”“平泉香菇”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润隆、森源等11家企业完成了出口基地备案工作,8家重点食用菌龙头企业全部进行了出口卫生登记。瀑河源公司获得GAP认证,森源、润隆等公司获得IFS、FDA、BRC、ISO22000、ISO9001认证。
靠监测体系强化质量保障。该市农业农村、环保、市场监管等部门统筹协作,持续加强了产地环境监测,有效确保了生产源头安全。日常工作中,出入境检验检疫和市、县、乡检测机构聚合发挥检测网络功能,真正实现了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全覆盖。
健全体系保运行
强化质量监管,重在体系建设。涿州市始终将体系建设放在工作首位,作为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环节,取得显著成效。
一方面,该市建成了以市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为核心、执法中队为主体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并建立了“周培训季考核”机制,持续强化了执法工作水平,获得了国家级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示范单位荣誉。同时,在建立质量追溯体系方面,该市农业农村与市场监管部门联合推进了质量安全追溯,目前全市100家生产经营主体已实现在线视频监控、检测和二维码追溯。另一方面,有序推进无害化处理工程建设,有效确保了“上市”产品质量安全。目前,已建成5座病死畜禽自动化收集系统,病死动物收集和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同期建设了大型红膜沼气设施,拨款近5000万元主要用于奖补畜禽养殖场粪污处理和综合利用。
合格证推广各显风采
承德市双滦区根据产业布局探索出两种农产品合格证实施模式,大力发展城郊都市农业产业。一是以收购主体为主导模式,强化收购主体向农户索证,倒逼农户有效落实合格证制度;二是以村委会为依托模式循序推进,合格证发放到村委会,并由村农产品质量安全协防员指导农户开具合格证。同时,农业农村部门持续加强管理,对2次抽检不合格和拒不整改农户,纳入黑名单进行重点监管。
沧州任丘市创新推出“拿证”新模式,可即时出具合格证。一是身份证识别打印合格证。该市在10个乡镇监管办公室、蔬菜批发市场、种植养殖集中区域设置服务站点,农产品生产者可以通过身份证识别注册进行自助打印。二是“云”打印。利用手机微信添加合格证小程序进行实名注册,通过扫描自主一体机二维码实现快速打印。三是蓝牙打印。在一般农产品种植养殖村、种植养殖大户等场所设置蓝牙终端打印设备,通过蓝牙连接打印机可实现快速打印。
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主要联合市场监督部门强化产地准出与市场准入衔接机制。农业农村局在全县范围内近400家种养大户、合作社和家庭农场推行合格证制度,市场监管部门挑选7家批发零售企业作索证试点。县农产品检测中心和11个农产品质量检测站指导10个生产基地和合作社开展自检并进行快速检测,检测合格的方可附证“上市”进入流通环节。
小举措彰显大智慧
秦皇岛卢龙县作为全国畜牧大县,是我省生猪调出大县和标准化肉羊养殖示范区。一直以来,该县坚持生态、绿色、有机、安全发展方向,大力推进小麦、蔬菜、水稻、谷子等作物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运用无人机、大型自走式喷雾机等现代机械集中喷药,并用杀虫灯、防虫网、高温闷棚等方法替代使用农药。同时,全面推广了“纳米膜好氧发酵堆肥技术”,对每套设备补贴2~3万元,有效激励生产经营主体积极购买,确保农业废弃物高效、环保、安全以及低成本利用。目前,全县已建成29个资源化利用点位,年处理畜禽粪污畜禽固体废弃物57万吨。
品牌提升靠绿色发动
宁晋县与河北农大、省农科院、河北师大合作,对蔬菜、食用菌、小麦、玉米等主要产业的田间管理和病虫害防控技术进行提档升级,创建了2个千亩粮食高产绿色防控技术试验区,主要推广小麦、玉米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同时,支持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养殖大户开展绿色、有机产品认证,让产品更具品牌化。凤归巢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4家企业生产的农产品获得有机农产品认证;玉锋实业集团9家企业生产的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宁晋鸭梨”“宁晋羊肚菌”获得河北省“气候好产品”荣誉。
磁县以治理面源污染为契机,有效提升了农业弃物利用率,三年来化肥减少使用量450吨。小麦、玉米等主要农作物绿色防控技术覆盖率达到29.5%,总体危害损失率控制在5%以下,主要病虫草害统防统治率和农药利用率分别达到39.5%以上。全县畜禽养殖污染资源化利用设施配套率完成95%,资源化利用率完成73%。
据了解,2021年磁县红薯申报农业农村部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认证已经通过省市审核,葡萄、红薯、生姜、蒲公英茶已通过绿色食品和环境检测。
落实责任强质量
元氏县在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方面,围绕蔬菜、果品种植、奶牛养殖等重点行业,制定了让老百姓一看就懂、一学就会的全县优势农作物农业标准化生产方案,并建立了“可追溯”制度。具体落实上,以龙头企业、“三品一标”生产单位为重点,在全县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场所,实施推进了生产主体备案和生产档案记录制度。通过采取产品上市前检测、发放食用农产品合格证、规范农产品包装标识等有效监管措施和手段,实现了“生产有记录、流向可追踪、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界定”的产销一体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流程。
自上而下强监管
涞水县在强化网格化监管方面,积极部署开展了县级农产品质量监管员包乡镇、乡镇监管员包村、村协管员协管全村和企业内检员负责企业的监管态势。720多名县、乡、村和企业监管员全部明确工作职责并公示上墙,真正做到了“县级有人管、乡镇有人抓、村里有人看”。
工作推进中,积极开展了百名农技人员包村进户科技下乡活动,要求每名农技人员联系2个村,每个月农技人员进村指导不少于2次,推广集成示范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法配套、绿色节本增效的关键技术模式,加速普及农业科技知识和先进实用技术,打通惠农强农政策和现代农业科技落地的“最后一公里”。
示范引领创新监管模式
滦平县在河北华都食品有限公司和承德三元金星鸭业有限责任公司积极打造了追溯示范标杆。一是企业内部追溯和监管平台双追溯有机结合,通过“龙头企业+协会+农户标准化饲养基地”的禽类养殖模式,采取“五统一”管理模式,实现了肉禽饲养、饲料供应、用药管理、屠宰加工的全链条监管,确保“上市”产品全程可追溯;二是企业自检和监督抽检相结合,在产品生产过程中,企业落实生产主体责任,建立了具有国际先进设施和检测技术的检测中心,从养殖到屠宰,从原料入厂到产品出厂整个过程中所有与质量有关的检测统一进行质量把关;三是发挥县检测中心作用,积极对企业产品定期进行风险监测,及时排除质量隐患。
同时,该县大力推行“纸质追溯+电子追溯”的合格证出具模式,实施质量安全可追溯的生产经营主体达到了100家,并辐射带动周边农户出具合格证。
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我省因地制宜、先行先试,强化提升了当地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切实保障了广大消费者“舌尖上的安全”。
河北省农业农村厅